

上盐村里的电影元素随处可见。

电影长廊。

上盐电影村。

上盐村戏台广场上的中国电影先驱雕像。

郑一见演示英歌健身操项目。

全息投影技术让郑正秋故居成为跨越时空的“电影课堂”。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头戴翎羽,手执英歌槌,游客们在汕头潮南区上盐村的百年炮楼前,跟着英歌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起“伏虎式”动作。快门按下,一张充满潮汕韵味的英歌主题全家福就此定格。
这不仅是游客的独特体验,更是汕头上盐村借力“百千万工程”和影视政策东风,探索影旅融合、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今年5月,广东重磅出台《关于推动广东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即“广东影视政策15条”),成为全国首个由地方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相关管理方联合发布的政策,为广东影视产业送来“及时雨”和“政策包”。
依托“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故里的深厚底蕴,这座小村正以电影为笔、非遗为墨、村民共绘,全力打造“中国电影原乡”。近日,记者走进上盐村,跟随95后返乡青年、上盐电影村主理人郑一见,探寻这条影旅融合新路径。
百年光影:“中国电影之父”故里的华丽变身
电影文化广场、胶片步道、电影长廊……走进上盐村,仿佛置身于电影的世界。电影文化广场中央,巨型胶片雕塑直指苍穹;胶片步道上,中国电影的足迹清晰可辨;电影长廊里,经典海报与剧照铺就时光隧道,带人穿梭回往昔岁月。村口“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故里——上盐村”的标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个小村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特殊坐标。
这座潮汕小村庄,走出了“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郑正秋一生编导五十余部影片,他编导的50余部影片,从《难夫难妻》到《孤儿救祖记》,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叙事根基。
穿过电影文化廊,郑正秋故居便映入眼帘。这座始建于1886年的潮汕“四点金”建筑,静静诉说着往昔岁月。记者在故居内看到,全息投影、油墨投影、史实资料等多元展陈手段,让故居成为跨越时空的“电影课堂”,与相邻的百年潮影馆相得益彰,将潮籍电影名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2023年初,成田镇对郑正秋故居进行修缮,并以此为核心,结合“侨乡水韵 文化成田”规划,打造电影文化村。
如今,青石板路、百年炮楼、蜿蜒河道与翔集鱼鸟,共同构成这座拥有百年电影基因乡村的崭新图景。
影乡寻根:“一村三地”打造“中国电影原乡”
走出郑正秋故居,沿村道穿过石板门,便来到上盐电影工作室。工作室内,上盐电影村主理人郑一见正与团队成员围在屏幕前热烈讨论。“烟火地纪录片第三季我们就在上盐村取景,可以运用AI新技术为上盐电影村打造品牌IP,再结合取景地资源,把当地潮汕文化元素串联起来。”这位95后纪录片导演分享着自己的创作灵感,眼神专注。
今年5月,受当地政府邀请,郑一见暂停手头项目返乡,心中怀揣着对家乡文化发展的期盼和热忱——希望有条件将上盐电影村打造成为“中国电影原乡”,将“潮汕影乡”这一文化IP推向世界。“虽然到上盐村才短短两三个月,但马不停蹄,忙到停不下来。”郑一见告诉记者,“经多方洽谈,北京电影学院某教授已经有意向在上盐村建立工作室,这也是‘电影南下’的项目之一。”
除了“引进来”,郑一见还主动“走出去”,向海内外推介“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故里上盐电影村”。今年6月,他携“文化兴乡计划”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并向全球影人发出共创“潮汕影乡”的盛情邀约。
郑一见向记者畅谈起他的文化兴乡“一村三地”计划:希望结合2.2平方公里的潮汕传统村貌、英歌舞、粿品工坊、节庆民俗等资源,打造“潮汕主题一站式影视取景地”服务清单;依托郑正秋故里的文化资源,组织电影和潮汕文化研究,营造“中国电影之父文化研究和再造高地”;以及建立线下沙龙研学空间“数字游民社交地”。从“一村三地”串联侨乡水韵文化带,形成“一村一带”格局,搭建起区域影视拍摄、文化旅游及乡村振兴深度联动平台。
“这不是简单的文旅项目,我们想保护好中国影人的精神原乡。”郑一见告诉记者,此次上海之行,他结识了北京大学的李道新教授。李教授曾研究郑正秋40多年,发现郑正秋除了是电影家外,还是演说家、小说家、戏剧家和评论家,李道新建言,把郑正秋故里提升到“中国电影原乡”的高度来建设。
“这一提议让我们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郑一见说,目前团队正与李道新教授保持紧密联系,为申报“中国电影原乡”努力。此外,今年底还计划举办第二届上盐电影文化活动,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潮汕影乡”IP走向世界。
影旅共舞:村民当“群演”打造文旅新体验
打造“原乡”的同时,郑一见更着力引入文商旅项目,让电影镜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上盐村探索的“影旅融合”路径,不仅吸引游客和剧组,更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家门口吃上“电影饭”。
记者采访期间,工作室外突然传来孩童的欢笑声。郑一见微微一笑:“这正是上盐电影村的特征——活态的乡村。”他举例说道,如果有剧组需要复刻潮汕中秋烧塔民俗场景,当地政府会尽心尽力配合协调重现盛况,而孩子们的欢笑声就是最真实的氛围营造。“让村民当‘群演’,这种客主共生、文脉相承和原汁原味的‘烟火气’,是任何影视城都无法复制的。”
郑一见团队还大胆创新,在上盐村实验英歌旅拍引入剧和英歌健身等多种创新文旅项目。其中,“英歌旅拍”项目由潮南西岐英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教练,并提供全套传统服饰、专业脸绘及动作教学,游客可选择拍立得写真或动态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英歌舞初体验”,项目的部分收益将反哺村集体。
他们还推出了“无妆版”英歌健身操,融合英歌槌击动作与汕头市非遗中医正骨复位疗法,兼具潮汕武术韵味与有氧运动原理,吸引更多人参与。“政府免费提供工作室场地,我们负责内容造血。”郑一见展示正在体验英歌健身的游客照片,“最终目标是让村民在家门口获得文旅收益。”
从扮演乡民群演,到指导英歌动作;从再现古老民俗,到教授非遗体验,上盐村的村民们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深度融入影视产业链和乡村旅游中。影旅融合不仅盘活了古村资源,更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今后随着更多剧组和游客的到来,上盐村村民‘家门口当演员、靠技艺致富’的故事,将有望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郑一见信心满满。
暮色中的上盐村广场,村民练习英歌健身操的身影与百年炮楼相映成趣。河岸音乐会的余韵未散,露天电影的光影又起。在这里,百年光影照亮的不只是银幕传奇,更是万家灯火的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