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聚力 共赴山海

广州日报 2025年08月27日 付迎红

  圣火辉映珠江,青春激荡羊城。倒计时不足80天,十五运会的圣火将在这里熊熊燃起,全国体育健儿将在这里书写拼搏传奇,粤港澳三地将携手迎来“高光时刻”。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巅峰盛会,更将成为一座城市以志愿服务为笔、书写思政教育时代答卷的宏阔舞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活跃在城市中的志愿者就是这座城市的生命、灵魂,就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质”,《城市的温度:广州志愿服务纪实》一书,生动讲述了四十年来志愿服务为广州市民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志愿服务,何以成为广州城市精神图谱中温暖厚重的一抹底色?

  淬炼政治担当。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提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牢记嘱托,奋勇争先。广州志愿服务工作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拥有多项“全国首个”,一直以来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中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赋能城市跃迁。广州志愿服务的历史,是一部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创新史。1987年,广州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中学生心声热线”,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的雏形;也是在这一年,广州地区青少年服务六运总团率先提出了“微笑服务”的理念,为广州志愿服务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九运会举办,广州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志愿者人数已突破5.4万名,309个志愿服务站遍布大街小巷;从2006年至今,广交会志愿服务已坚持19年,服务时间累计超过65万小时,参与展会志愿者逾10万人次;2007年作为全国首个独立承接援外志愿服务工作的副省级城市,广州先后派出共计81名援塞志愿者;2010年亚运会后,广州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打造“志愿之城”设想,全国第一家由政府主导兴办的志愿者学校——广州志愿者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赛事对城市志愿精神的反哺,对城市志愿力量的充盈,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也是送给城市的礼物。当体育盛会再次来到羊城,这座志愿之城的温度也将被更多人感知。

  聚势湾区共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也是新时代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志愿服务因其独特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有助于促进三地青年心手相牵、共创未来,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随着十五运会赛事临近,一股志愿服务热潮正在大湾区涌动,越来越多湾区青年通过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投身城市志愿服务行列,共同谱写“同心圆”的志愿篇章。

  大型赛事,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窗口;志愿服务,是城市善治的一面镜子。把握筹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契机,以志愿之光照亮湾区盛会、用青春之力书写时代答卷,使命在肩、大有可为。

  打造全运特色“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让思政课更富吸引力,就要跳出“填鸭式”“满堂灌”的讲授方式,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课堂,用好用活志愿服务这一丰厚的资源宝库。聚焦十五运会实践教学层面,就是要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多种形式讲好优秀志愿者的故事、发挥榜样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在参加各类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而实现小我与大我、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不久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志愿服务场景教学中心在广州市团校(广州志愿者学院)正式揭幕。广州志愿者学院创新研发“赛事思政”特色课程体系,明确通过“思政引领+实践育人+智库支撑+数智赋能+交流联动+矩阵传播”的多维协同模式开展工作,致力构建全国志愿服务领域的思政引领高地、实践育人标杆、创新研究枢纽、数智赋能载体、交流合作窗口与传播推广矩阵。用好社会大课堂这一载体,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必将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在赛事志愿服务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壮大志愿服务“合伙人”。一场大型体育盛会举办,需要更多志愿者“入列”,成为赛事服务“合伙人”。广州志愿者学院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志愿者部指导下,经半年多筹备执行,在47所高校61个校区完成149期培训班、1300多个课堂,圆满培训近1.6万名预录用赛会志愿者,为赛会提供人才保障;并以“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理念,通过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培训管理、完善评估机制等流程,“确保一个都不能少”有效开展通用培训,全面提升志愿者政治素养、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由一个机构独立承担全国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培训工作,这一举措在全国尚属首例。未来,还要不断加快成果转化,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战略,面向全国服务,致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志愿服务青年人才培育与创新研究高地,为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合伙人”提供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

  播撒服务激励“及时雨”。就如草木蔓发离不开阳光雨露,青年成长也离不开支持和鼓励。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这就需要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如采取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方式,完善礼遇回馈和信用激励机制,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还要通过各媒体平台讲述志愿服务典型故事,提升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总之,支持保障体系越坚实有力,志愿服务越能行稳致远。

  擦亮志愿之城“金名片”。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的鲜亮底色、社会治理的有益补充,一座处处洋溢着公益精神的城市,无疑也是人们温暖、宜居的生活家园。通过志愿者讲好广州故事,有助于擦亮城市名片、彰显广州风采、传播岭南文化。接下来,仍要抓好示范引领和氛围营造,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不断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荣誉感,让志愿精神浸润人心,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站在珠江岸边眺望,十五运会的圣火已在不远处闪耀。当万千志愿者的萤火微光汇聚成星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城与人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座城市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象。

广州日报评论A9青春聚力 共赴山海 付迎红2025-08-27 2 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