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中国 供图
近日,“鲁迅夹烟”“鲁迅戒烟”相关话题数次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据报道,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游玩至此,会拍上一张点上打火机或香烟的照片,以示打卡或纪念。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这幅墙画略去了原画中鲁迅在家中抽烟的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也有误导青少年之嫌,因此将该墙画投诉至“浙里办”,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纪念馆对此回应,“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一句“不轻易改变”,为这场略显荒诞的争议暂时画上了句号。荒诞在哪?投诉者的关注点实在清奇。鲁迅抽烟,有照片为证、有书信为记——“仰卧—抽烟—写文章,确是我每天事情中的三桩事”,那个执笔沉思、指间夹烟的形象,早已成为几代人的文化记忆。墙画取材自画家李以泰的经典版画作品,被公认为鲁迅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之一。非要掐灭鲁迅手里的“烟”,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对现实无实际益处,反而显得矫枉过正。
当然,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呈现,确实应考量其社会影响。众人点火模仿抽烟,看似致敬纪念,实则暗藏隐患,这位游客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但若因此怕误导公众、教坏小孩,那不仅是低估了教育的功能,也小看了年轻一代的判断力。以此类推,李白饮酒作诗是否该被批“宣扬酗酒”?大卫雕像是否该“穿上衣服”以免“有伤风化”?
“鲁迅夹烟墙”争议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群体的不同诉求。这件事最好的结局,或许不是换掉画作,而是加强引导。该改正的也不是夹烟的鲁迅像,而是部分点烟打卡的游客。在景区点烟不文明,涉嫌违规,更有损他人利益,这显然是会被鲁迅先生犀利吐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