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一直做家庭教育工作。他讲了自己跟踪了多年的一个成功案例。
三年前,有一个男孩在自家的床上已躺了几年。那个男孩不是生病了,也不是身体残疾,只是常年躺在床上玩游戏,就连吃饭也是在床上完成,且主要吃方便面。
友人第一次去男孩家,尽管他见过很多孩子的糟糕情况,也早做了心理准备,但那个男孩房间里的状况着实让他吃惊。他与男孩交流,男孩背对着他,根本不理会。
接待友人的是男孩的奶奶。奶奶说,男孩的爸爸在男孩6岁时外出工作,走后就杳无音讯。男孩的妈妈也离开了这个家,很少看望男孩。男孩以前只是不爱说话。读完初中,男孩没考上高中,就一直躺在家里的床上玩手机。
“这是个很棘手的事。”友人心想,便匆匆结束了第一次家访。
回来后,友人召集同事,一起商量“该怎么办?”有人建议放弃,说男孩的情况太糟了,且无从下手。还有人说,这个家庭在乡下,且路途遥远,成本极大。
友人没有同意同事的建议,他觉得这个孩子如果不从床上下来,那这个家也就毁了。所以,友人说服同事——要一起来拯救这个男孩。他们先对男孩及其家庭进行了更详细的调查,接下来,友人组织了一个三人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帮助方案。
第二次去男孩家。友人特意邀请了一位理发师同行,还带去了洗发水、香皂、镜子和一箱方便面。友人用方便面拉近了与男孩的距离。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沟通,友人终于说动了男孩,让他坐了起来。再后来,在友人答应给男孩充50元电话费的劝诱下,男孩答应当天洗个澡。洗完澡后,理发师为男孩理了发。
这时,外面阳光明媚。大家移步到屋外。在屋外,男孩三年中第一次照了照镜子,并在镜中发现了一个帅气的自己,嘴角露出了一丝短暂的微笑。
友人见状,觉得有希望,便继续实施下一步计划。
经过一整天的相处,男孩最后答应友人去城里,到友人的工作室去。
友人当时跟男孩说:“我现在的工作很忙,工作室里有很多事要做。不巧的是,以前帮我们的保洁阿姨的儿媳妇生孩子,她请假回去了。现在工作室缺少一个打扫卫生的人。你可以去帮帮我吗?”
男孩听后,眼睛一睁,犹豫了片刻,还是答应了。
就这样,男孩跟友人进城了。
友人开始手把手地教男孩打扫卫生,教他待人接物、安排自己的生活。一年后,友人帮男孩联系了一位师傅,教了男孩一门手艺。男孩的微信名也从“别理我”,改成了“感恩”。
如今,男孩早已不是一个问题少年。他在一家企业做销售,且业绩不错。
友人说,男孩后来告诉他,他之所以愿意跟友人走,是因为友人请他帮忙。在这以前,男孩没有父母的关心,学习成绩又不好,从来没有人需要他的帮忙,他便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就自暴自弃了。在那一刻,他感受到了自己还被他人需要,被温暖到了。
我还看过另一个故事:有位年轻女子坐在桥边,身心俱疲,万念俱灰。这时,桥上过来了一辆三轮车,骑车的是位大爷。桥面有点坡,大爷骑得十分吃力。快到女子身边时,大爷说,“姑娘,能帮我推把车吗?”那位女子一愣,还是转过身来,跳下栏杆,帮大爷推了一段路的车。因此,她再也没有跨过栏杆。那位女子后来回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仍被这个社会所需要,心生温暖,便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原来,被需要,是最暖心的事。
(王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