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营仪式上小营员的精彩表演。

营员们在阳江东平开渔节进行粤剧路演。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图/广东粤剧院
由广东粤剧院、广州市船说少儿文化基金会联合创办的广东省青少年粤剧夏令营已成为一个文化品牌。今年首度走出广州,联合阳江市阳东区“百千万工程”百社联百村专班,共同打造第四届广东省青少年粤剧夏令营。来自香港、广西、浙江及广东各地的40名小营员走进粤剧艺术殿堂,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阳江非遗、科技探索、滨海美育之旅。
8月19日,“我是小粤迷”——第四届广东省青少年粤剧夏令营结营仪式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举行。经过10天9夜夏令营的锻造,全体小粤迷们满载而归,他们的感受,他们的表演,他们的精神风貌,让家长倍感欣喜,“感觉孩子真的长大了!”“会继续支持他传承粤剧。”
粤剧夏令营,何以备受欢迎?
唱念做打 独一无二
“路演时观众的热烈掌声让我自豪”
在粤剧夏令营,营员们能跟着粤剧名家练“唱念做打”。广州市船说少儿文化基金会秘书长、粤剧夏令营营长冯维纲介绍:“这么高规格的粤剧夏令营,据我所知独此一家。我们的师资力量强大,一级演员莫伟英领衔,优秀青年演员邓志明、陈日云等导师亲授粤剧身段与韵律。”
此次夏令营,营员们排练了两个集体节目,粤剧电影《谯国夫人》主题曲《天下一心》讲述冼夫人的千秋传奇;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歌曲《方少年》,将传统粤韵身段与现代节奏巧妙融合,为“十五运”呐喊助威。
排练场上,老师们采用分组教学模式,进行“小班化”精细打磨。营员们学习热情高涨,唱念铿锵,做打有力。两个集体节目,排练两天基本成型,三天就熟练了,第四天就开始路演。营员们带着《天下一心》《方少年》先后在阳江东平开渔节、阳江星港会广场、海陵岛、广东粤剧院艺术中心广场进行路演,自信地展示了小粤迷们的蓬勃朝气与艺术风采。
“我们都想在这里变成更好的自己。”营员江昊真说,“排练《天下一心》,老师选我做女主角演谯国夫人。第一次路演,我紧张又激动,观众热烈的掌声让我很有成就感。”营员罗乐曦表示:“老师教我们耍枪花、跑圆场,路演的时候我们表演了这些技能,观众热烈地鼓掌,我感到特别自豪。”
名家探营是粤剧夏令营的传统。8月14日晚,广东粤剧院四位一级演员前来探营。刘建科的长剑身段组合刚劲洒脱,严金凤5尺长水袖行云流水,营员们争相上前讨教,一招一式学得有模有样;黄春强与莫伟英联袂演绎《穆桂英招亲》选段,翎子功、把子功惊艳亮相,随后的互动也让营员们亲身体验戏曲武打的飒爽。此次名家探营增加了少年展风采的环节,与名家同台,营员们丝毫不显怯。
莫伟英表示:“有基础的孩子带同伴学习,这是戏曲‘传帮带’精神的鲜活体现。”
体验非遗 探索科技
实地研学振奋少年的心
本届夏令营亮点纷呈,除了跟着粤剧名家学习,也能向阳江非遗大师学茶艺、扎风筝、炒米饼、做漆扇,还能走进核电基地、风能发电场。
作为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炒米饼的制作工艺承载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文化记忆。在“广东老字号”——阳江市莲香食品有限公司的体验馆,营员们化身“小小饼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调配炒米粉、糖粉、花生油和鸡蛋的比例。
在省级非遗阳江风筝的传承课堂上,营员们跟着老师学习扎制风筝。“起风了!”随着一声呼唤,营员们让亲手制作的风筝奔向蓝天。
国家级非遗——阳江漆艺也在传承课堂上绽放异彩。老师手持漆扇介绍漆扇的“身世”,小营员们在调色盘中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在漆扇上郑重题写“清风”“少年强”的字样……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悄然生长。
非遗传承课堂之外,小营员还深度探访了国家清洁能源领域的标杆企业——中广核阳江核电基地与明阳智能阳江风电产业基地。
通过实地探访和专家讲解,清洁能源、低碳环保、绿色发展这些概念变得可触可感。在研学中读懂工业智慧,体验了科技创新的脉动,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全公益 全免费
“撒下一粒种,开出一片花”
8月19日,夏令营举行结营仪式,逾68万网友通过直播共同见证少年们十天里的蜕变与粤剧的鲜活传承。
“高规格的师资、优秀的孩子、高效的管理团队,这一切,促成了本届粤剧夏令营的完美举行。”冯维纲说,“这是一场让少年触摸传统、拥抱时代的成长课。孩子们的成长远超预期!”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表示,“我是小粤迷”已成长为极具影响力的非遗美育品牌。本届夏令营走出广州,来到阳江,打造“粤剧文化+非遗传承+绿色能源”的多元矩阵。“让孩子们跳出书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感受非遗的传承,感受祖国的强大。”
在张晋琼看来,夏令营不仅是一场全公益、全免费的活动,更像是一场“粤剧的种子计划”。夏令营的沉浸式体验,孩子们由不适应到适应,从喜欢到最后爱上粤剧,爱上夏令营所有的活动,这是一份独特的记忆。粤剧路演时,排练的成果在路人面前绽放,这种“被看见”的成就感,一定会让他们对粤剧的热爱更具体、更深刻。这份在夏令营里种下的对粤剧的热爱,会像种子一样发芽、生长。
对社会来说,路演、研学、乡野探寻,其实是在搭建桥梁,让家长、路人、更多社会群体看到粤剧的魅力,从“知道”到“关注”再到“走进剧场”,这也是在深耕粤剧的民众土壤,培育出更多的粤剧观众。
“从几个孩子的热爱,到一个家庭的关注,再到整个社会的共鸣,最后真的能‘撒下一粒种,开出一片花’,让粤剧更有生命力。”张晋琼说。
让粤剧从夏令营的体验变成日常爱好,才是传承最动人的模样。首届营员潘俊杰入读粤剧学校,杨依琳就读初中仍坚守粤剧热爱,就是最好的印证。
小营员说
我去过许多个夏令营,但粤剧夏令营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粤剧的知识,也学习了许多其他的知识。粤剧路演围观者热烈的掌声鼓励了我。这段经历非常难忘,也会陪我成长。
——李浩鸣
我出生于老广家庭,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参加学校的粤剧班。这次夏令营,学习了粤剧表演技巧和岭南文化知识,提升了我的表演技能,我会继续做好粤剧的推广传承。
——甄喜
这次夏令营让我学会了独立、自律,还让我更加自信、勇敢,粤剧路演更是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
——叶燊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