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妖怪们的故事,在这个夏天击中了无数观众的心。据网络平台数据,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累计票房突破10亿元,超过《功夫熊猫3》,进入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前十。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浪浪山”。几个小妖怪上路取经的故事何以触动人心?影片凭什么能叫好又叫座?
植根传统,创新表达。“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向传统文化IP汲取灵感和养分,是这几年艺术创作的惯常思路。《浪浪山小妖怪》脱胎于妇孺皆知的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却和人们熟知的传统叙事大有不同。影片故事借用西游框架,在此基础上大胆解构文化母本:四个“草根”小妖,假扮唐僧师徒组团西行,踏上一段荒诞离奇、笑泪交织的取经之旅。
此外,电影传承了上美影的创作风格,保留了动画“中国学派”的艺术性和绘画性,借助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和线条,大处写意、小处写实,晕染朦胧、浓淡渐变,让观众充分领略了东方美学水墨意蕴、留白之美。这背后,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创新思考,必不能至。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正如该片主创所说,中国动画学派的生命力,正在于“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影片之所以能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在于深入生活、扎根现实,在于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
影片塑造的四个小妖怪,构成了一组有血有肉的人物切片。蛤蟆精起初投机取巧,最后选择与团队共进退;猩猩怪从不敢出洞的“大哭包”,蜕变为降妖除魔的“齐天大圣”;黄鼠狼精从被迫上路到为了梦想愿意挑起沉重的行囊;小猪妖则是务实勇敢、有上进心的带队人……影片看似说的是志怪神话,道出的却是人间冷暖。这些西行路上默默无闻、少人问津的“无名之辈”恰恰是万千个你我的缩影。他们的成长轨迹与我们何其相似,让人颇有代入感。透过他们,我们看见了少年意气风发的自己,看见了坚定理想、充满干劲和勇气的自己——或许我们没有翻江倒海的神通、降龙伏虎的能耐,或许很多人在岁月磨砺下被工作重担压弯了腰、被生活经历磨平了棱角,但依然可以怀揣着一颗热烈滚烫的心,去追寻想要的生活,看见广阔的天地。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真正的真经不在西天,而在他们决定迈出脚步翻越浪浪山的第一步,在取经路上打怪升级、寻找自我的每一步。这种无惧风雨再出发的勇气,恰是庸常生活中最动人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