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生态+滨水文旅=经济活水

广东推动文化元素和水经济发展跨界重组 助力水文旅融合发展
广州日报 2025年07月24日 杜娟

  扶胥运河鹿步港施工后,风景怡人。

  水经济看广东②

  扶胥运河名片

  ◆扶胥古运河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古代中外船舶进出广州的首泊站。

  ◆扶胥运河连通工程一期、二期、三期东起鹿步港,通过东滘涌、西滘涌、南湾涌、南湾支涌、庙头支涌,往西通达南海神庙,河道长度约11公里。

  ◆扶胥运河现在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高品质水岸多元服务空间、多样化游憩码头埠头及自然生态滨水碧道。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粤河清

  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扶胥运河焕然一新,生态滨水碧道串联海丝文化,带动沿线产业转型升级;驷马涌—荔枝湾涌深度融合历史与生态,以“西关水生活”为主线,形成了活力十足的滨水文旅经济带……

  近年来,广东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地方传统文化、民族风情与非遗技艺等文化元素和水经济发展跨界重组,助力水文旅融合发展。广东正以水为墨、以文化为笔,在岭南大地上勾勒出一幅“水文旅”融合的“焕彩长卷”。

  古运河焕新 带动沿线产业转型升级

  黄埔的扶胥古运河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古代中外船舶进出广州的首泊站,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随着扶胥运河连通工程一期、二期的建成,亲水碧道贯通,古运河重焕新生。扶胥运河连通工程一期、二期、三期东起鹿步港,通过东滘涌、西滘涌、南湾涌、南湾支涌、庙头支涌,往西通达南海神庙,河道长度约11公里。

  “这里原来是一条水泥路,大车经过烟尘滚滚,现在打造成湿地公园后绿意盎然,环境更干净更靓了,水也变清了,很多街坊过来散步、带娃,我也很喜欢过来跑步。”鹿步村民梁小姐每天过来晨跑,这里的变化让她喜笑颜开。

  顺河西下,宛如穿越串联古今海丝文化的国际化观光走廊。除了能看到沿河滩涂景观,还能看到安利码头、十字水驿站等极富特色的亲水平台景观。

  安利码头收储原伊利安达污水处理厂及西区燃气站用地,迁改恒运热力管道280米,依托安利企业,打造沿河企业户外活动空间,释放约21500平方米的滨水空间,建设安利剧场坐阶,展示经济开发区最初的人物故事、企业发展历程。十字水驿站则以岭南水乡文化为底蕴,融合水马驿、龙舟驿特色,形成多层级码头花园。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扶胥运河除了是丰厚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外,现在更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高品质水岸多元服务空间、多样化游憩码头埠头及自然生态滨水碧道。“运河串联南岗街、夏港街、穗东街,水、陆相辅,使滨水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紧密连接在一起,将推动水经济建设,带动沿线经济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黄埔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融岭南元素 打造滨水文旅经济带

  近年来,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云山珠水”生态格局,以“水经济+”模式激活生态资源价值,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碧道建设中,打造了一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碧道节点。天河区紧密结合岭南园林文化和龙舟文化,在猎德涌碧道重现“猎德通津,玉带缠腰”的秀美景色,以青石板路、廊桥、堤岸文化栏杆、景观花池、猎德龙舟、猎德鼓等文化元素,形成了“猎德八韵”系列特色景致,包括表现昔日猎德村龙舟庆典场面的“碧波争渡”;以猎德村千年古树为载体,营造滨水树影氛围的“榕影画堤”;以猎德村复建祠堂为载体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古祠醉影”等。同时依托碧道建设,因地制宜打造浅滩、湿地等多样化河涌环境,为市民朋友提供了水清岸绿、白鹭纷飞的滨水生态空间。

  在碧道建设基础上,广州进一步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升级碧道打造绿美碧带,并以碧带为纽带,串联沿线文旅、运动、商业等资源。其中荔湾区驷马涌—荔枝湾涌碧带深度融合历史与生态,打造了一个历史文化水长廊兼具滨水休闲功能的城市亲水水岸空间。这个碧带以“西关水生活”为主线,将水资源与西关文化有机结合,促进西航道沿线老公园、老景区、老街区融合,形成以西航道驷马涌—荔枝湾涌碧带为核心的西关文化景区。新年水上花市、荔枝湾游船等丰富的水上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形成了活力十足的滨水文旅经济带。

  水润古今,城依水兴。2024年,广州市开展水经济年营收过百万项目超40个,覆盖水上运动、水系旅游、滨水康养、优质水利用及水文旅文创五大业态,形成“一江多脉、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当传统与现代在水波中交融,当文化与经济在潮声中共鸣,广州不仅为水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更让流淌的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无穷魅力,书写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广州日报要闻A6碧水生态+滨水文旅=经济活水 杜娟2025-07-24 2 2025年07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