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花都区梯面镇茅輋村古茶园,村民在飞手的指挥下将茶叶倒入无人机的茶筐中。


花都区梯面镇茅輋村古茶园,村民观察茶叶的成熟情况。

刚采下的梯面古茶鲜嫩碧绿。

花都区梯面镇茅輋村古茶园,茶叶都被无人机运走了,村民聚在一起开心吃午饭。

花都区梯面镇,村民炒制刚采下的茶叶。

茅輋村古茶园出品的乌龙茶茶香四溢,茶汤呈琥珀色。

低空经济让农业生产驶入“快车道”,有不少学员从外地来到黄埔某无人机培训公司参加培训。

学员在黄埔某无人机培训公司进行模拟飞行。

扫码观看视频
“稳住,稳住!慢慢把茶筐放下来!”在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的大山深处,一个千余亩的原生态古茶园隐藏其间。自古香茗出深山,但是如何把村民采下的好茶运出巍巍大山,一直都是当地最为头疼的话题。4月底,在村民的一阵阵叫好声中,无人机开辟出一条“空中茶道”,仅需20分钟,一筐刚在山头采好的鲜茶就能直达山下。在锁住茶“鲜”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也是广州市第一次利用无人机助力茶叶“御空飞行”。
“茶,长久以来都是梯面的特产之一。”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梯面茶其质之优,产量之大,远近闻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茶园荒废。2021年,梯面客家嫂党支部书记吴展红在一次走访入户调研时发现,原来在该镇海拔322米的茅輋自然村内部,还一直隐藏着一个千亩古茶园,百年以上毛叶茶、清桂大叶和广州青(紫)心小叶三大本土品种,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因为山高路陡,8人左右的村民采茶队一大早5点多就要从家里出发进山采茶,每天只能在十几米高的古茶树上采到70斤左右的茶青,然后再把茶叶背在身上沿途下放到停车点,再运回炒茶的地方,特别费时费力。有了无人机运茶,村民每天可以把茶叶采好放在停机点就行,不仅时间大大缩短,采茶量也提升到100斤,而且实现鲜叶‘即运即达’,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鲜香。”吴展红说道。
说罢,吴展红就带领村民一道,把无人机刚刚运下的鲜茶运输到炒茶室内进行制茶。采回来的鲜叶,第一道工序就是萎凋,吴展红小心翼翼地把茶叶放到专门的萎凋槽里,让茶叶自然脱水;萎凋好的茶叶通过揉捻机揉捻,可以破坏鲜叶的细胞壁,让空气中的氧气能够进入;揉捻好的茶叶半成品再放到发酵篮中进行充分发酵,4到5个小时后,茶叶全部化黄为红,然后放到干燥机中烘干。最终,色泽乌润、条索紧细、芳馥持久的梯面红茶就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源头锁住鲜叶的自然之味,真正做到了“无缝衔接”。
“跟传统运输茶叶相比,无人机运输性价比高,运输过程中可以做到无震动、无延误、无损耗,是当下广州低空经济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有力见证。”梯面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承担此次无人机送茶叶任务的飞手来自广州黄埔飞校,这位“95后”掌舵者——广州市芮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蕾,带领团队以无人机为“空中生产力军团”,在植保飞防、农业运载等基础服务之外,拓展出精准农业数据服务等科技业务。她强调,无人机不仅将农田作业效率提升至人工的数十倍,更通过数据监测让 “精准农业” 告别粗放管理;作为青年创业者,其团队正以科技赋能推动现代农业技术扎根乡村振兴。
“虽然我们的学员以90后、00后为主,但也有50岁、60岁的农民主动前来学习相关无人机技能,他们大多数想在今后从事无人机植保调运工作。农业无人机在植保调运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替代人工以降低作业危险性,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这家无人机培训公司副总经理夏怡表示。
低空经济让农业生产驶入“快车道”,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和发展机遇。在无人机培训公司里,一名中年人打扮的学生罗瑞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我老家湖北十堰多是山区,目前当地已经开始出现无人机应用场景。所以过完年后,我就马不停蹄来到广州学习相关无人机技术,学成后可以返乡从事无人机植保、调运、清洗等相关工作。无人机的未来前景无限。”罗瑞满怀期待地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董业衡、张露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凯珅、李波、董业衡、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