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端 与风“舞”

清远佛冈泉涌风电场“云端卫士”的职场纪实
广州日报 2025年07月03日 曹菁

  “云端卫士”的真实职场环境。

  严广河,负责安全细节把关的“极致匠人”。

  王金良,维护风机“眼睛”的“精密工匠”。

  梁艺东,高温战场上的“无畏斗士”。

  机舱内的情形。

  工友们吃工作餐。

  一台台高度近百米的风力发电机如同直指苍穹的钢铁巨人。

  凌晨5点的山风带着旷野的凉意,华润清远佛冈泉涌风电场的严广河和工友们已经坐上勤务车。车灯划破薄雾,在蜿蜒山路上投下晃动的光影,目的地是山脊线上那排直指苍穹的“钢铁巨人”———台台高度近百米的风力发电机,此刻在晨曦中像沉默的守望者,等待着“云端卫士”的例行“体检”。它们等来的正是风电场的“隐形守护者”——运维人员。

  文、图/全媒体记者曹菁 通讯员刘德宇、梅洪灯

  百米塔筒:垂直向上的生死考场

  当扣上安全带,将防坠器卡进塔筒内的钢缆时,一场与地心引力的较量正式开始。90米的塔筒内部,钢制爬梯垂直向上延伸,每一步都伴随着金属的冰冷触感。“第一次爬塔时,爬到30米往下看,腿肚子直接转筋。” 经验丰富的检修工严广河介绍说,塔筒内的垂直通道仅容一人通过,感觉是通往天穹的时光隧道。

  如果遭遇强对流天气,塔筒在狂风中左右摇摆幅度超过半米,检修工只能将身体紧紧贴在爬梯上,等待风速减弱。“那时听着塔筒发出‘咯吱’的声响,真像踩在高空中的钢丝上。”机舱顶部的作业平台更是“空中孤岛”。直径不足5米的空间里,密布着齿轮箱、发电机等庞然大物,检修工必须在设备间隙中辗转腾挪。更换一个重30公斤的温控阀,需要两人配合,一人托举设备,另一人在狭窄空间里拧动螺栓,稍有不慎就可能碰到旁边的机电设备。

  “最难受的是夏天,机舱像个铁皮蒸笼,温度计能飙到45℃,汗水滴在滚烫的设备上瞬间就蒸发了。”检修工王金良透露,而到了冬季,野外寒风凛冽,机舱则冷得像是冰窖,堪称“冰火两重天”。

  这就是“云端卫士”最真实的职场体验。

  毫米较量:2000个零件的生死时速

  在风机顶部的机舱内,2000多个零部件如同人体的血管神经,任何一个微小故障都可能导致整台机组“罢工”。严广河的工具包里,除了常规扳手,还装着放大镜和万用表——这是他与“毫米级隐患”作战的武器。

  严广河,风电场里的负责安全细节把关的“极致匠人”。他攀入风机舱,手持点检本,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每一个细微的安全隐患。消防灭火器的压力表数值是否精准?喷管有无细微裂痕?铅封是否牢固如初?他逐一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细节。随后,他又钻进风机塔筒,对电缆夹排进行“毫米级”紧固检查。每一次扳手转动,都凝聚着他对安全的极致追求与不懈努力。在与厂家技术专员的合作中,他更是展现出了专业与协作的完美融合,用内窥镜探头探寻风机内部的健康状况,以“毫米级较真”的态度,共同守护着风机的安全与稳定。

  王金良,是一位维护风机“眼睛”的“精密工匠”。正午烈日把塔筒烤得发烫,他握紧扭矩扳手对准紧固螺栓,“咔嗒”一声精准校准力矩;再抽擦机布裹住传感器探头,顺时针轻旋擦去积尘;最后掏手机连接设备,逐行核对风速风向校准参数。远处风机群在热浪里泛着银白微光,他的目光盯在风速仪刻度盘与螺栓防滑纹上,每回扳手卡位、每次布面旋转都浸着“毫米级较真”,让烈日下的汗珠化作守护风机“明眸”、锁住发电量的责任印记。

  在近日台风后的一次巡检中,王金良发现设备轴承有细微的金属异响。他趴在轴承旁听了20分钟,用内窥镜探入缝隙,终于在滚道上发现一道0.2毫米的划痕。接下来的8小时,他蜷缩在狭窄的设备舱内,用特制工具一点点打磨修复,起身时膝盖已经无法伸直。类似这样的“微创手术”对检修工是家常便饭,他们必须将2000多个零件的参数、位置刻进脑子里,如同熟悉自己的指纹。

  更考验耐力的是夜间抢修,机舱内没有空调,高山的寒风从缝隙灌入,冻得人直打哆嗦,几乎连扳手都握不稳。他们有时要连续工作通宵,直到清晨才排除故障,下山时发现睫毛上结满了冰碴。

  云端孤独:被风吹散的人间烟火

  高空检修工的生活,是被塔筒分割成两半的世界。在地面,他们是丈夫、父亲、儿子;一旦登上塔筒,便化身为隔绝尘世的“云端卫士”。

  酷暑来临,当人们在商场休闲享受舒适空调的时候,梁艺东就化身为高温战场上屹立不倒的“无畏斗士”。面对风力发电机温度异常的紧急情况,他临危不惧,身着厚重的工装,在热浪滚滚的发电机旁,紧盯着仪表盘上的数据波动,如同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指挥着手中的万用表工具与高温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每一次参数调试,都牵动着设备稳定运行的神经,也考验着他的意志与智慧。他深知,发电机是风电场的“心脏”,每一次精准调试,都关乎着整个风电场的发电效率与安全。

  运维人员大都在手机里存着家人的照片,每次登塔前都会看一眼。一名检修工说:“女儿总问我是不是住在天上。”他笑着说,眼角却有些湿润,“去年她生日我在塔顶抢修,只能通过电话或视频唱生日歌,信号还断断续续。”他们的日程表没有周末概念,台风来临前要抢在风速超12米/秒前完成检修,春节往往要留守值班,不能与家人团聚。但在塔筒之上,他们也有独特的浪漫。王金良喜欢在检修间隙透过机舱窗户看云海——当朝阳穿透云层,万丈金光洒在旋转的叶片上,钢铁巨人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他指着远处的村庄说:“那些亮着灯的房子,就有用我们的风机发的电。”

  隐形勋章:绿色能源背后的凡人英雄

  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在百米高空行走的检修工,薪资并不比普通技工高多少。支撑他们的,是一种近乎信仰的坚守。“每次走进校园宣传新能源,看到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面庞,我就感到自己的工作是那么有意义,所有的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一位风电人说。

  记者从华润电力广东新能源公司获悉,作为广东省陆上风电最大运营商,其下辖23个风电场,4个集中式光伏项目,11个分布式光伏项目。管理风机近千台,运营维保人员约250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云端职业”。有新来的学徒工第一次登塔时吐了三次,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传感器校准。“师傅们总说,风电是‘追风逐日’的事业。”

  夕阳西下,严广河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皮卡车驶离风电场时,身后的风机仍在不知疲倦地旋转。那些在百米高空穿梭的身影,如同绿色能源链条上最隐秘的齿轮,用汗水和勇气编织着一个关于未来的梦想——当城市的霓虹亮起,乡村的路灯闪烁,很少有人会抬头望向山巅,但正是那些云端上的“隐形守护者”,让风有了形状,让光有了来源。他们是钢铁森林里的高空诗人,用坚守在蓝天写下最美的注脚:每一度电的绿色,都凝结着凡人的英雄主义。

  “云端卫士”群像

  严广河——

  “风机停转一小时,就少发8000度电,相当于30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我们是和时间赛跑的人。”

  王金良——

  “这就像人血管里的一个小血栓,不及时处理会引发连锁故障。”

  梁艺东——

  “那一刻会觉得,我们不只是在修机器,更是在把风变成光,变成城市里的万家灯火。”

广州日报广东A11在云端 与风“舞” 曹菁2025-07-03 2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