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广东唯一悬崖村落——清远阳山县黄坌镇水吊村

村在云端 水卧山间 路嵌崖边

广州日报 2025年06月20日 曹菁

  悬崖之上的村落。

  山洞外绝美风景。

  与云雾共生的村庄。

  宁谧的村庄。

  村民世代以农耕为主。

  深潭是村民的天然“蓄水池”。

  在清远市阳山县黄坌镇海拔821米的深山之巅,隐匿着一个与云雾共生的“悬崖村”——水吊村。这座因溶洞瀑布得名的古村落,凭借其独特的自然奇观、古朴的人文风貌和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成为清远乡村旅游的新晋“网红”。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绝壁云端有人家

  水吊村处于喀斯特峰丛地貌的边缘部位,其最震撼的景观,当数悬崖绝壁上的溶洞瀑布。春夏雨季,丰沛的雨水从溶洞喷涌而出,形成高达百米的瀑布,水流如银链般倾泻而下,轰鸣声回荡山谷,气势磅礴。秋冬季节,瀑布隐退为暗河,溶洞内的钟乳石和岩壁纹理显露,神秘感倍增。

  当地村民介绍,瀑布下方的深潭曾是村民的天然“蓄水池”,如今已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点”。

  村落周边以喀斯特峰林为主,奇峰怪石林立,植被茂密。悬崖下的深谷中,溪流潺潺,竹林摇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当游人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很难想象绝壁之上会有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自古以来,通往水吊村的路,是一条蜿蜒在悬崖峭壁间的崎岖小道,仿佛一条随时可能断裂的丝带。一路上,怪石嶙峋,树木茂密,仿佛置身于一个原始的世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生怕一脚踩空,坠入那深不见底的山谷。

  据当地老人讲述,水吊村的先民是清代早期由韶关乳源迁入,大都以邹姓为主,村落保留着典型的粤北传统民居——黄泥砖瓦房。这些房屋依山而建,错落分布在悬崖边缘,石级台阶连接各家,篱笆围起的菜园点缀其间,构成“屋在云端,田在脚下”的独特画卷。

  部分老屋已有百年历史,墙体斑驳却坚固如初,展现了客家人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村内现存的“古石门”是明清时期的防御工事,一夫当关的地势曾抵御过土匪侵扰,如今成为游客探秘的热门地点。

  村民世代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玉米、沙梨等作物,悬崖边的梯田随山势蜿蜒,四季变换色彩。尽管近年通了水泥路,但部分村民仍保留着肩挑背扛的传统劳作方式。当地特产小黄姜因山高日照少,辛辣浓郁,用其制成的姜糖、姜酒成为游客必购手信。

  盘山公路通悬崖

  如今驾车可通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抵达绝壁上的水吊村,在水泥路的尽头,水吊村的轮廓出现在眼前。站在村头,一侧是静谧的村庄,另一侧则是令人胆寒的绝壁深渊。村子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已外出务工,除了风声和鸟鸣,显得十分安静,只有几位留守老人在地里劳作,饱经沧桑的泥砖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时光仿佛在此停留。

  靠近悬崖的地方,几段长长的片石墙默默伫立,田边的野花在春风中摇曳。听村里老人讲,这些石墙体现的是先辈的关怀与智慧,一方面是为了抵御山间时常肆虐的大风,给村子增添一道防风屏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守护孩子们的安全,防止年幼的孩童不慎掉下悬崖。

  如果是旱季,游人可沿着溪流而上,走进幽深曲折的山洞,探寻瀑布的飞落之处。

  不知走了多久,前方出现了一丝光亮,走出洞口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人震撼:满目青山连绵起伏,洞口下是万丈绝壁,云雾在脚下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如果是春夏雨季,暴雨突然来袭,溪流瞬间汇成山洪,从洞口倾泻而下,形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瀑布景观。那飞流直下的水花,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七彩的光芒,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目前,水吊村尚未开发商业住宿,游客可返回阳山县城或选择黄坌镇的“山居民宿”。当地推出的“悬崖观景线”“溶洞探险线”等徒步路线,以及周边的卧佛含珠观景台、秤架大峡谷等景点,形成了“一日游”“多日游”产品体系。

  据村民介绍,随着游客增多,部分家庭开始尝试经营农家乐,推出“姜葱炒山鸡”“石蛙汤”等山野美食,带动了沿途乡村农产品销售。

广州日报广东A8村在云端 水卧山间 路嵌崖边 曹菁2025-06-20 2 2025年06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