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萝岗荔枝市场为市民奉上岭南鲜果。

萝岗荔枝市场“甜蜜”开市。

美味的荔枝菌。

新鲜的荔枝。

市民购买甜蜜的荔枝。
萝岗荔枝市场“甜蜜”开市
村民现摘现卖 街坊满载而归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通讯员周文亮、李雨云摄影报道)拥有近600年历史的萝岗荔枝市场于6月15日至7月24日火热开市,在这场为期40天的“甜蜜盛宴”里,每日清晨至傍晚迎接四方来客,为市民奉上岭南鲜果。
走进萝岗公路街路段,47个荔枝销售摊位与18个荔枝菌销售专位沿路排开,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荔枝香气。摊位上,“桂味”“糯米糍”的招牌处处可见。目前萝岗桂味约8—10元/斤,萝岗糯米糍约14—16元/斤。等到下周荔枝集中上市,还有很多农户骑着单车运着箩筐来现场售卖荔枝,届时价格将更加亲民。下周,当地还有甜岩荔枝和“阿娘鞋”两种本地荔枝上市。
萝岗荔枝市场每天7点开市,18点闭市,每年荔枝结果时,荔枝菌会从荔枝林潮湿的白蚁窝冒出。荔枝菌对气候环境要求苛刻,采摘难、产量少,果农们小心用泡沫箱或冰袋保存,独特鲜香吸引着老饕专程寻味。当然,售价也每日浮动,最高价甚至可以卖到数百元一斤。
今年本地产量预计约1200吨,加上周边地区汇聚的货源,预计萝岗荔枝市场总销售量将达6000吨。
如今,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萝岗街道以荔枝市场为关键抓手,变“等客上门”为“主动服务”,开拓电商平台、大型商超、连锁水果店等多元销售渠道,畅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步入市场,醒目的门楼标识、规范的集中收购点、标准的公共公平秤、贴心的防暑遮阳幕布及清晰的导览指示牌一应俱全,基础服务细致入微。从场地协调、交通疏导、卫生清洁、秩序维护到安全检测,街道提供“一条龙”后勤服务,免除果农后顾之忧。在这里,采购商与果农可以直接洽谈,经过验货、过秤、装车,从枝头到舌尖铺设一条高效的“快车道”。今年萝岗街道“萝岗糯米糍”地理标志授权企业数量突破20家,成为全市地理标志授权企业最多的街道,构筑百年荔枝品牌矩阵。
“市场年年办,销路有保障,我们专心卖果就行了,心里踏实。”60岁的老果农钟伯笑着说。集中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果农直销模式让市民能以实惠价格享受鲜果,实现果农增收与市民满意的双赢局面。
海珠湿地是名副其实的岭南水果基因库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陈钧圣 通讯员叶桀瀛)昨日,记者走访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发现部分荔枝树已进入成熟期。
在海珠湿地二期,只见一簇簇红艳饱满的荔枝压弯了枝头,熟透的桂味荔枝果壳泛着深红,表皮密布着细小的凸起;而槐枝荔枝则稍显圆润,红中透着一抹金黄,沉甸甸地缀在枝丫间。
海珠湿地工作人员介绍,海珠湿地生长的荔枝品种有桂味、槐枝等。海珠湿地的前身是万亩果园,传承了岭南千年的农耕文化和生态智慧,是名副其实的“岭南水果基因库”,保护着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护着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这里各种水果琳琅满目,主要出产荔枝、石硖龙眼、杨桃、番木瓜、胭脂红番石榴、甜橙、黄皮、菠萝等。
根据海珠区仑头村和上涌村的村民介绍,荔枝树是他们主要种植的果树。现在的海珠湖、海珠同创汇、上涌生态科学园一带,曾经是连片的荔枝林,主要种植桂味、糯米糍、水东等荔枝品种。
建成开放以来,海珠湿地从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成功转型为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目前,海珠湿地正探索城央湿地建设与经济互动发展新路:坚持“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原则,尊重自然、科学布局,确保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致力于修复果园系统,重现积淀千年的果基农业智慧。
增城发布全国首个“土特产”地域色彩代码白皮书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夏强)昨日,增城举办“万荔挑一 独爱增城”产创销直通车活动。增城区围绕特有增城挂绿、增城荔枝、增城丝苗米、增城迟菜心、派潭凉粉草五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构建独特的视觉地标,开展全国首创可溯源、可感知的“土特产”地域色彩代码探索,使地域色彩成为增城“土特产”品牌突围的有力抓手,以色谱科学重塑农业品牌价值,提升产品溢价。增城区农产品推广与质量安全监督所负责人徐莹莹介绍道,这些色彩来自增城发布的全国首个“土特产”地域色彩代码白皮书。
活动现场,增城区农业农村局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数字赋能农业产业发展。增城区现代农业引智引技项目以荔枝产业为核心锚点,通过签订3个技术合作项目与2个产业融合项目(协议投资总额2.3亿元),构建起“技术赋能+产业融合+资本注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活动现场增城本土企业首次发布了增城荔枝亲子奢享护肤礼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