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会石板沙村成为儿童友好“宝藏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会石板沙村成为儿童友好“宝藏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黄文生)在江门新会区的西江水域,有一座充满诗意的小岛——石板沙村。这里是江门为数不多的孤岛,与睦洲镇隔西江相望,岛上保留着原始的水乡风貌,拥有深厚的疍家文化底蕴。近年来,石板沙村以“儿童友好”为突破口,依托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没有围墙的自然学校”,将整座岛屿变成孩子们成长的“宝藏岛”,探索出一条“自然教育+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之路。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石板沙村打造“没有围墙的自然学校”成功入选。
石板沙村,是个有着两百多年人居历史的疍家渔村,四面环水的地理环境让这个传统的水乡至今保持着原生态的面貌。
2023年5月,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睦洲镇联合宸晞自然研学院启动“石板沙村宝藏岛·一所没有围墙的自然学校”建设项目。该项目以“儿童友好+自然教育+乡村振兴”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将大自然还给孩子,把乡土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课堂。岛上升级改造配套渡口码头、疍家文化馆和儿童运动公园等硬件设施,还有精美的村道墙绘向游客展示疍家文化。在“在地文化探索”课程中,孩子们学习撒网捕鱼,体验疍家传统的水上生活;走进疍家老人的家中,聆听他们讲述古老的疍家故事,学唱咸水歌,感受疍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该项目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课程。其中,“小岛生活家”系列课程涵盖“在地文化探索”“科技智慧农耕”“自然美育”等七大主题,通过体验式跨学科教学,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科技智慧农耕”课程则将现代科技引入传统农业,孩子们利用无人机观察农田的生长状况,使用智能设备监测土壤的湿度和肥力,尝试种植无土栽培蔬菜,了解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自然美育”课程更是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用画笔描绘红树林的四季变化,用树叶、花瓣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自项目开展以来,石板沙村已举办“夏日探蚬家”“种子的力量”等主题活动超150场次,吸引了来自港澳、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及周边地区近2万人次参与。除了“小岛生活家”系列课程,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打造出3岁至6岁幼儿阶段园本课、6岁至12岁小学阶段素拓课、周末营系列(社区课程+野趣课程),节假日系列(侨乡主题营+冬夏令营)等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并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教学模式。
2024年,石板沙村集体收入达1370万元,旅游消费突破1500万元,接待游客约54万人次,昔日沉寂的渔村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