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龙舟河道绿树环抱。

新会洞阁村举行的龙舟表演赛。

每条龙舟共有60名队员。

开平赤坎古镇换新颜。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端午时节,江门的乡村河道沸腾起来,一艘艘龙舟如出水蛟龙,在水面上飞驰,选手们整齐划一地挥动船桨,鼓手奋力敲击出强劲的节奏,呐喊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乡村活力的交响乐。市民游客们通过观龙舟竞渡,可以看到江门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带来的乡村变化。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江门市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高质量打造50个各具特色的精品村,不仅展现了江门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还通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福祉。
赛事:龙舟竞渡带来千万级线上流量
在江门,龙舟竞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已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符号。今年,各地龙舟赛事如火如荼。新会大泽镇举办的广东省第七届传统龙舟争霸赛,15支队伍在牛勒河上展开激烈角逐,现场3万多人热情助威,还有超1800万人次通过直播观赛。
开平市举办的国际龙舟邀请赛,吸引了粤港澳大湾区及世界各地30多支龙舟劲旅参赛,上万名群众现场观赛,线上观看人数超2000万人次。赛事期间,赤坎华侨古镇推出“儿童免票”政策,打造“腹肌破浪赛”“全民划水赛”等活动。古劳水乡旅游区、司前镇等地的龙舟赛也吸引众多游客,周边的餐饮、民宿一房难求,特色农产品销量大增。
礼乐龙舟作为省级非遗,今年在江海区礼乐街道的竞渡活动中,线上线下吸引超35万人次观看。祖籍礼乐的香港同胞陈生每年都回乡观赛,他说:“传统节日就该这么热闹,不仅能感受家乡文化内涵,也能领略礼乐的热情与活力。”礼乐街道威东村也借举办邀请赛,庆祝村民住宅楼封顶,100多户村民住房问题得到解决。
特写:借龙舟表演,新会洞阁村回乡村民感受新变化
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洞阁村,是一座拥有户籍人口845人的古村落,有600多年历史,村内有历史悠久的“李氏家庙”古建筑。每年端午节,李氏宗亲都会从各地回乡,在祠堂前的龙舟盛会中延续着“兄弟同船、团结奋进”的祖训。
洞阁村的龙舟竞渡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朝时期。每逢端午,村民们便自发组织起来,齐心协力将龙舟从河里挖出,在河道上展开激烈的竞渡。今年6月1日,洞阁村河道两岸,早早便围满了观众,有本地的村民,也有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龙舟表演号角吹响,两艘龙舟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出。龙舟上的健儿们,个个身着鲜艳的队服,整齐划一地挥动船桨。当天参加表演的共有2条龙舟,龙舟是在数十年前建造的,每条龙舟共有60名队员。
许多从外地回来的乡亲们,在观看龙舟表演赛的同时,也看到家乡的变化。近年来,该村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了污水处理工程;投入整治资金,实施了村主干道房屋墙面修补、涂外墙漆、绘画等工程;拆除危房共900平方米,新建小公园1座等;拆除旧花圃,新建一批花圃,新种植一批绿化等。该村还发动群众捐款筹资17多万元,对古建筑文物“洞阁里闸门楼”进行加固修复。
风貌:50个精品村,村村有特色
在精品村建设中,江门市坚持“一村一特色”的理念,充分挖掘各村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其中,位于台山市台城街道的桂水村,按“以桂为味、以水为美”的定位,规模化种植桂花树近2200棵,搭配香樟、黄花风铃木等形成“四季花海”景观带,打造“百亩花海+湿地公园+侨韵老街”全季旅游品牌,并结合农耕体验、灯光集市、音乐节等活动,形成“赏花经济+研学+夜经济”多元业态,2024年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成功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公房等资源,江门市多个典型村拓展了农事体验、观光采摘、户外营地等体验活动,创新了体育赛事、文化创意、游学寻根等新业态。杜阮镇上巷村、长乔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杜阮凉瓜的核心产区,江门市以“典”带面,大力推进蓬江区“凉瓜风情展廊”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建设,助力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壮大。
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开平市赤坎镇和塘口镇堪称典范。赤坎华侨古镇正式开业、先锋书店天下粮仓店火爆出圈,让开平市“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成为极具地域文化标识度的样板片区。塘口镇则对特色历史建筑实施保护性开发与功能再造,成功吸引民宿、餐饮、研学等一批农文旅项目入驻,目前已成功引入38个项目,并打造出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乡遇民宿、无名营造社等一批优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