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金章在他的新作《山楂红了》前留影。
陈金章老先生坐在自己的画前,他不紧不慢,每天起码画上3个小时,足足画了四十天,把这幅《山楂红了》又画了一遍。陈金章说,这张画比其他的都画得要慢,那些红透的山楂要一颗颗去勾画,一颗颗去设色,偷不得一点懒,对于96岁的他来说又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挑战。
陈金章回忆道,这是他第二次画山楂树,第一次画山楂树的作品早已成为佳作,要超过第一幅,他在构图和细节上都更用心了。回忆其画山楂树的立意,陈金章说起早年去太行山采风,农民朴实的话感动了当时的他。“太行山上,天然地理环境田地不足,农民没有足够的粮食,那怎么办啊?由于太行山上山楂树特别多,当地就把山楂树分包到户,大家都积极地种山楂,丰收了就可以卖钱换取粮食,所以山楂丰收农民们都特别开心,太行山上的原住民们、男女老少,都到山楂树下捡果子去了。”“我问当地的农民,这里有没有几百年的老山楂树啊,他们就把我带到这棵500岁的山楂树下,我看着特别喜欢,便画下了这个场景的写生初稿,回家再继续创作,画成了第一幅《山楂红了》。”如今,96岁的陈金章每天都会坚持画画,保持动笔,保持思考,他又想起了这幅寓意丰收喜悦、国泰民安的《山楂红了》,决定再画一遍。
这幅《山楂红了》,有别于陈金章以往的画,他一向喜画重峦叠嶂的豪迈,或者是云雨涌动的怀柔,这次的作品以大片的红色为主,展现了一派丰收的厚重、沉淀的喜悦。平常我们看的红色为主体的中国画,多以红枫或者夕阳夕照的山河为主,陈金章本人的画作,也画过以红棉为主调的作品,但是这次丰收的山楂树的题材,一是题材鲜见,二是少有的这么浓烈的设色出现在陈金章的作品里。“朱红在传统山水国画里很少用,要画这山楂的红,得用朱砂,朱砂有深有浅,才能画出这茂盛的山楂的层次,近处的在树底下结果最多的我用了很深的朱砂,还混了曙红去做阴影,远处的则用了浅色的朱砂。画这个山楂,不能全填成一样的颜色,必须先勾勒小果,然后再用小笔一颗颗点染,这个比我以往画的红棉还细致,红棉的用笔还能大些。”而这幅画还有一个大胆之处是,山楂树的主干上面还缠着一抹新绿的藤蔓,藤蔓缠缠绕绕,与500年的老树共生。从颜色上看,这石绿在一片朱红上作了对比,画面立刻生动起来。从寓意上看,老树与青藤,红果与绿叶,互相依存共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丰收寓意生命之旺盛,这正是陈金章沉迷画古树,特别是百年老树的动人之处。
陈金章老人,还在孜孜不倦地创作,那种对中国画创作的痴迷与对生活的热爱,都呈现在那画幅之间,每次力透纸背的下笔和层层叠染的颜色,写满了陈金章的心中豪情和执着。山楂又红了,但是在时间年轮面前,他却不紧不慢地画着,从容而自若。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