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体育中心IOC智慧化指挥中心

深圳体育中心体育馆

深圳体育中心体育馆
4月23日,是十五运会倒计时200天,恰好在深圳参加活动的全国人大代表姚明也为十五运会打CALL,他说:“像这种级别体育比赛,不仅仅是一个竞赛,更是一个文化聚集。这次的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是以前没有过的,希望能从中看到更多的新生力量和新兴文化。”
十五运聚焦着全社会的目光,究竟深圳赛区的筹备情况如何?昨日,记者走进了深圳体育中心,了解场馆改造、更新的最新亮点。据了解,作为十五运会的闭幕式承办城市,深圳正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等前沿技术手段,让开放、包容、创新、智慧这些元素渗透进这场盛会之中。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18个竞赛场馆顺利验收
据介绍,目前深圳赛区的18个竞赛场馆顺利通过省执委会竞体场馆体育工艺、信息化建设及残特奥会场馆无障碍专项验收,成为全省首次一次性全部达标的赛区。剩余1个临时搭建场馆(大鹏桔钓沙马拉松游泳赛场)经批准调整选址,计划于8月30日前建成。
目前,深圳赛事指挥系统主体建成,在全省率先上线1.0版本,基本实现“一图感知”“一键调度”“一网统管”“一屏统览”四大建设目标。
另外,深圳赛区23个项目竞赛委员会已全部完成组建并实现实体化运行,计划举办14项十五运会竞体项目测试赛和6项残特奥项目测试赛,其中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测试赛已于今年2月份完赛,其余19场测试赛计划于6月至11月期间陆续举办。
另外,残特奥自行车(场地、公路)项目正赛将于7月1日率先开赛,这也是深圳赛区的第一场正赛,相关的自行车赛场、龙口水库周边设施、无障碍改造等场地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开放和创新元素渗透场馆
记者现场看到,深圳市体育中心是完全向城市开放的,市民可以通过地下、地面、空中顺畅地进入本项目。原来,场馆在规划上为了体现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特性,特意通过地下通廊、空中连廊等立体连接,将传统封闭式的体育建筑转变为与周边街区融为一体的市民体育文化公园。市民甚至可以沿着跑道跑进体育场,再跑向笔架山公园。
深圳赛区在场馆建设中,融入了“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理念,致力于打造智慧场馆。走进体育中心体育馆,最抢眼的是巨型屋顶上挂着的斗屏。而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屋顶和斗屏是可以开合的。例如举行网球比赛时,可以打开屋顶,让比赛在日光下进行,而举行篮球比赛时又可以把屋顶合上,减少室外对比赛的干扰。这套系统首创了开合屋盖兼顾移动斗屏的技术方案,克服了材料、系统整合、场景切换等技术难题,创造性解决了两种功能场景不可兼得的行业难题。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孟建民院士团队高级建筑师李优告诉记者:“这个系统无论是从材料、设计还是控制系统上,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也是目前国内唯一。”
场馆采用了“光储超充、车网互动”的一体化技术应用,市民来到场馆,只需要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以把新能源车充满电。值得一提的是,体育中心还是5G智慧场馆。观众在其他场馆看比赛,往往会遇到发不了朋友圈的尴尬,而智慧场馆则完全规避了这个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让朋友看到你的观赛动态。
而在深圳体育中心IOC智慧化指挥中心里,记者则看到巨型屏幕里正不断地实时更新着场馆的各项数据。这套智能赛事指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实现赛事全流程的精准调度与高效管理。场馆智慧化部的张柱山告诉记者,场馆打造许多人工智能场景,当摄像头发现应急事件时,指挥中心就能做出人工智能的判断,马上进行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