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因其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市场开拓中的独特优势,已成为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当前,广州在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数字化转型与关键技术攻关能力等方面仍有一些短板,同时面临政策靶向性不足、供需对接机制灵活性待增强等现实挑战,亟待构建梯度化培育体系,重点强化以下四方面举措。
一是完善梯度培育体系,构建动态管理机制。需着力破解“资源错配、动力不足、服务分散”三大症结,构建“分层递进—动态优化—精准赋能”的培育闭环。首先建立“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三级成长梯队,通过量化评估模型实施动态进出机制,配套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如对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广州优势领域,定向制定扶持计划,确保资源配置精准度;其次,尝试在黄埔、南沙打造企业服务中枢,构建从创新孵化到产业化的全周期支撑体系。
二是加强产业链协同,培育全球竞争力集群。重点突破“上下游断链、关键技术受制”双重瓶颈,构建“龙头牵引—生态共建—场景赋能”的协同体系。一方面,打造重点产业链生态。通过绘制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图谱”,全面梳理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对接上下游产业协作的技术需求与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动态发布关键技术攻坚的“任务清单”,鼓励大企业开放场景应用资源,带动中小企业参与解决共性问题,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三是加速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发展。聚焦“资源匹配低效、技术迭代滞后、环保成本高企”等痛点,以智能化升级与绿色技术突破为双轮驱动,构建“数据驱动降本增效”与“低碳转型引领发展”的协同机制。比如,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广“虚拟园区”模式,依托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虚拟协同网络,实现技术、市场、融资等需求的精准对接与快速响应,通过实时数据优化资源调度效率,实现“需求画像—智能匹配—动态优化”全链条服务;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同步建立“免申即享”直达机制提升资金效能;深化绿色协同发展,通过绿色产业基金定向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研发,联动双碳数智服务平台提供碳排放测算、绿电交易等全周期服务,打造低碳经济产业集群。
四是优化政策服务体系,提升政策落地效能。聚焦“政策触达难、申报门槛高、执行反馈迟”等痛点堵点,构建“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全链服务—动态评估”的全周期政策服务体系,推动政策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让企业“找政策”变成“政策找人”。比如,打造政策智能中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系统,确保专精特新企业能够快速、精准地获取符合其发展阶段和需求的扶持政策;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构建企业全景画像,自动推送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提升政策响应速度;持续优化“一对一”政务专员服务,提供从初创、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到资本对接的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优化政策迭代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政策执行效果评估,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确保政策更加精准高效,切实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作者明娟系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子成系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系课题号(2024ZXZD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