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实现床上如厕、自动清洗的护理机器。

陈奶奶使用智能设备锻炼腿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慧琪
今年初在泰山景区亮相的登山助力机器人,可能是国内最“出圈”的外骨骼机器人公共场景落地实例。随之,有不少人将运用的目光投向养老新场景中:八旬老人在外骨骼助力下重新迈步,护工穿戴腰部外骨骼机器能减负60%以上,轻松抬起老人……
近年来在广州,从研发企业到一线养老院,智能养老产品的本土化应用探索正逐步铺开。智能设备融入后,康养场景的智能革新实践走了多远?记者进行了走访。
智能养老产品“进场”
功能款式多 市场仍在培育
在广州智慧康养(适老)装备展示体验中心里,每个到访者都会关注一款外骨骼助力机器人。83岁的白阿姨四年前因为中风左腿行动不便,导致小腿肌肉萎缩。穿上外骨骼机器人设备后,她感觉有一股额外助力,迈步变得更轻松。工作人员杨洋介绍,该机器已在一些养老社区投放试用,反响都不错。
该体验中心内还有一款“床保姆”护理机器,它不仅能满足在床上如厕、自动清洗等功能,还能将排泄物自动收集,让失能老年人保持清洁与舒适。护理经验丰富的陈女士指出:“传统纸尿裤若更换不及时会增加感染风险,抱起老人洗澡更是困难重重。有了机器的加入,既保证了老人的清洁,又减轻了家人和护工的负担。”
而这两款备受好评的智能养老产品,均价都在2万~3万元之间,对不少机构和家庭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杨洋坦言,研发企业在前期投入巨大,市场尚未完全成熟。
除了价格外,广东某养老院的负责人曾蕙(化名)认为,智能养老产品似乎陷入了追求款式的怪圈。“款式五花八门,光是智能轮椅沐浴椅都有好多款。”她说,“很多老房子无论门、过道还是洗手间空间都很小,但有些产品设计得很宽大,不一定能放得进去。”
“这个是做什么的?”
观念与担忧或让设备闲置
此外,还有一些功能完备的产品,在实际运用中却遭遇闲置。这种“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的例子在不少养老院都发生过。
护理员钟琴心(化名)所在的养老服务中心曾引进一款价值不菲的智能洗澡机器。拥有多年护理经验的她坦言,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洗澡并不轻松。而那台类似于“胶囊”的智能洗澡机器似乎能解决这一痛点:护理员只需将老人转移到升降床,推入淋浴仓,再在控制面板上设置时间和温度,15个喷头立即上下交替喷水和喷沐浴露。
与想象中的“解放双手”不同,这部“大家伙”却给她带来了一些困扰。“这个是做什么的?”是她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少老人对于这种“见不到人情味”的智能化服务感到不解与抵触。理论上讲,机器的精准操作或许能带来更为彻底的清洁效果,但护理员费尽口舌仍难以打消一些老人的疑虑,久而久之,这台机器也就被闲置在角落了。
对于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实时智能监测设备,在落地之初也遭遇不少质疑。“有时候,我们给老人挂上电子智能卡片或戴上智能手表,他们会反问‘为什么要这样子?’他们对这些新设备充满了疑惑。”曾蕙说。
部分家属也对智能养老设备的引入心存顾虑,他们担心这些设备的使用成本最终会转嫁到养老院收费上。
产品需要多智能?
“操作简单高效”最受认可
此外,智能产品“不够智能”也是挑战之一。曾蕙所在养老院在失智老人专区用过一款人脸识别机器,最初设想是将失智老人的信息录入系统,当机器识别到老人靠近大门时便自动锁门以防止意外走失。“但有些老人会尾随家属或医生到门口,用脚垫着不让门彻底关闭,然后趁没人注意时悄悄溜出门。”这款机器在试用半年后就被养老院撤走。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众多企业和养老院依旧在探索新产品与新项目。“现在护理员不好请,人工成本也大,所以我们很积极在推一些好的智能化产品。”曾蕙表示。像他们养老院自研的一套长者监护系统已经运用在其中一个专区。该系统集成了AI智能语音报警器、跌倒报警器、监护手表等多种设备。起初老人们对于新事物不太理解,工作人员在耐心沟通和实际演示后也让他们逐渐认可。
“操作简单且高效”是该系统最大的亮点。当老人拉动报警器或喊出特定语句时,设备能迅速识别并将信息传给护理员的手表,手表会通过响铃和震动提醒护理员,确保他们能第一时间做出响应。“比如一个护理员同时要照顾五位老人,过去在帮老人洗澡时很容易错过其他老人的呼叫。现在有了这套系统,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曾蕙说。
记者手记:
转换视角,让机器学会理解老人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养老产品?或许可以听听老年人的想法。记者在黄埔区的一家“长者运动之家”碰到了89岁的陈奶奶,她刚完成了一个多小时的运动,看起来精神矍铄。听起来或许难以置信,在智能等速腿部内收外展训练机等设备的助力下,老人已坚持运动整整7个月。“我的腰开了两次刀,之前走路都比较难,检查结果也显示我肌肉发软,但锻炼后我可以离开助行器走60米,前段时间检查还发现我的肌肉增加了8斤,医生让我一定继续坚持。”陈奶奶自豪地说。
好的精神状态让陈奶奶变成智能产品的“活招牌”,而价格适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此前体验期免费开放,目前月卡199元。”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设备的力道和振动频率均会根据长者的身体素质进行智能调整,运动过程中也有工作人员会在旁辅助。
“重量再轻点就更好了。”对于外骨骼机器人,陈奶奶如是说。这场智能养老革命或许需要的不是太多精密技术,而是一次“视角转换”——从“教会老人用机器”到“让机器学会理解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