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优”到“质优”
中国制造何以实现信任跃迁

广州日报 2025年04月17日 许晓芳

  许晓芳

  即便在关税战阴云笼罩下,第137届广交会依然涌动着全球采购的热潮。漫步展馆,我注意到各国采购商行色匆匆,手中清单与产品册密密麻麻,眼神中闪烁着精准的“猎手”光芒——他们正以挑剔的眼光筛选着中国制造的“品质答卷”。

  在展馆内的VIP采购商休息洽谈区,我与多位“老广交”进行了深入交流,发现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信号:“品质”已超越价格,成为采购决策的“硬核标准”。

  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从1997年就参加广交会的印度客商艾索客表示,广交会第一天,他就下单了一个货柜的扫地机器人,货值达22万美元。“中国制造的品质让我放心,现在印度消费者愿意为可靠性能买单。”他兴奋地表示,这类智能程度颇高的产品在他的国家并不多见,1000元的产品在大洋彼岸价格能翻几倍,甚至能卖出5000元的高价。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品质赋予中国制造的“掘金力”。

  另一位阿拉伯“老广交”Mohammed Gahwery也对中国制造品质赞不绝口。“这几年我们在广交会采购的产品都很受客户欢迎,所以我们这次继续选择了跟几家优质工厂合作,昨天已经下单600万美元。”他坦言,过去客户常纠结于欧美产品的“品牌光环”,“现在中国制造的品质上来了,经得起全球市场的检验,我们要选中国产品。”从他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品质给中国制造带来的“信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老广交”的身边都来了“新朋友”。面对我“选购中国产品时最重视什么因素”的提问时,两位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和阿拉伯的新采购商都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品质!”他们坦言,如今选择中国产品,首要考量是“稳定的质量输出”——从原材料溯源到售后服务,中国供应链的“全链路可靠性”正重塑他们的采购逻辑。

  透过这些选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已从口号转化为全球市场的共识。过去,中国产品以“价优”吸引全球买家;如今,品质溢价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从扫地机器人到智能家电,从传统制造到高附加值产品,中国企业的技术沉淀与质量把控,正让“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加速跃升。

  即便在关税战的阴云下,品质的“护城河”依然坚不可摧。无论是印度客商感受到的“产品溢价能力”,还是阿拉伯采购商对工厂的深度信任,无不印证了品质对市场话语权的决定性作用。

  采购商们的集体选择,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结构性变化——当“质优价优”成为新常态,中国制造正在从“世界工厂”向“品质标杆”蜕变。面对复杂的经贸形势,能够以更从容的姿态应对贸易壁垒,将挑战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契机。

  站在广交会这座“中国外贸晴雨表”前,我看到的不仅是订单的增加,更是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信心的回归。从“贴牌代工”到“品牌出海”,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突围”,这场由品质驱动的变革,或许正是中国制造穿越周期、走向全球中高端市场的关键密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许晓芳)

广州日报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第137届广交会A4从“价优”到“质优”
中国制造何以实现信任跃迁
许晓芳2025-04-17 2 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