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源县南园古村一角。

当地村民首次领到古村分红款。

深圳学生在南园古村体验农活。
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南园古村近日传来喜讯:28户村民首次领到了古村发放的股份分红,数额从1500元到近万元不等,其中,村民叶芬一家凭借今年3月份接待深圳研学团队的优异业绩,获得了首月8760元的分红。这一案例成为南园古村校地合作模式见效的首批实证,为当地探索“高校赋能+村民运营”的文旅融合振兴路径提供了示范。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陈振敏、潘小科、黄进强
古村蝶变:从沉睡资源到经济引擎
据东源县仙塘镇党委宣传委员肖园介绍,南园古村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近年来,南园古村通过校地合作和文旅业态开发,成功将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自今年3月13日接待首批深圳研学团队以来,南园古村已累计接待近3000名游客,研学收入采用月结方式,首月便为28户村民发放了10万元分红。当地村民通过提供闲置农房、菜园、农田等资源,深度融入研学活动的组织和服务,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发展目标。
据了解,近年来,仙塘镇红光村充分利用南园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人居环境提升成果,深挖乡村农耕文化、古村文化和客家文化,探索出了一条“强村公司+研学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该村通过“研学+”模式,村民被充分纳入乡村经济发展体系,共同分享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红利。
村民分红:从提供房屋农田到经济收益
“从3月13日开始,我家就忙着接待深圳来的学生前来体验农耕生活。”南园古村村民叶芬笑着告诉记者,她家通过提供自住房屋、菜园和农田,组织学生体验插秧、摘菜、做饭、喂鸡等农事活动,深受深圳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首月,叶芬一家凭借这些活动获得了8760元的股份分红,成为全村分红最高的家庭。
像叶芬这样的村民并非个例。南园古村的28户村民不仅通过出租农房、菜园的资源入股获得固定收入,还参与景区管理和提供研学服务,进一步增加收入来源。
记者了解到,南园古村的文旅发展是通过持续探索和创新逐步实现的。近年来,该村立足古村落资源优势,从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坚持产业融合创新、坚持村民共治共享三个方面持续探索发展新路径。
南园古村首先在修复古建筑群的同时,积极打造非遗工坊、民宿集群,将历史文化转化为旅游吸引力。通过保护性开发,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得以保留,同时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其次是南园古村结合农耕体验、节庆活动推出“古村+研学”“古村+电商”等模式,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学生们在研学活动中不仅可以体验农耕乐趣,还能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村民自产的农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渠道。
此外,南园古村通过村民共治共享,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研学经济:从课堂到田野的教育创新
南园古村的研学活动,不仅是东源县文旅产业的创新实践,也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革新。当地政府部门通过将课堂搬到田野,学生们在体验农耕生活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劳动的价值。
肖园告诉记者,南园古村的研学活动涵盖了农耕体验、民俗表演、非遗传承等多个方面,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为古村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研学经济,南园古村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也提升了文化传承的影响力。
南园古村的成功,为东源县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通过校地合作、文旅融合和村民共治共享,南园古村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到文旅目的地的转型,也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南园古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创新的思路和模式。”东源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称,未来,该县将继续推广南园古村的成功经验,推动更多乡村走上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从古村落到文旅目的地,从农耕体验到研学经济,南园古村的探索之路还在继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南园古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河源市东源县更多的乡村发展提供了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