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昭璇”之名“梨”丹霞新碑

丹霞山拟建国家公园区域发现第51个新物种 背后谱写了一曲跨越时空的学术长歌
广州日报 2025年04月11日 卜瑜

  丹霞山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实验室”。

  在丹霞陡坡上发现的昭璇梨。

  深山盛开昭璇梨花。

  科考人员正在丹霞山采样。

  黄进报春苣苔。

  丹霞兰。

  广东假野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甘洁涛、丹宣

  本文供图/相关科研团队、丹霞山管委会

  广东韶关丹霞山,无数赭红色的峰林如同大地凝固的火焰,这里不仅是联合国认证的世界自然遗产,更是一座孕育生命奇迹的天然实验室。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中山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联合科考队在这片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的赤色秘境中,发现了新的生命使者——昭璇梨。这是丹霞山拟建国家公园区域累计发现的第51个新物种,还是中国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与丹霞山跨越世纪对话的延续。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廖文波、凡强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彬彬副研究员团队近日在国际植物分类学刊物《PhytoKeys》合作发表了此项研究成果。

  浑身是刺的“红岩隐士”诠释“适者生存”

  昭璇梨如同粤北山地披荆斩棘的“孤独守卫者”。这位深藏于丹霞地貌中的“极限运动专家”,目前仅在丹霞山被发现,堪称丹霞红层生态系统的独家代言人之一。

  当科考队队员在丹霞山海拔200~600米的陡坡上发现它们时,这群“矮个子勇士”正以一种惊人姿态诠释着生存智慧:倒卵形的迷你叶片能减少水分蒸发,密集的枝刺如同铠甲抵御动物啃食,灌木形态更是完美适应了丹霞地貌干旱贫瘠的岩壁环境。昭璇梨扎根于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砾岩上,用生命演绎“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密码。

  团队通过对收集回来的样本进行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这是一个未被发现的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昭璇梨”。“昭璇梨为灌木而非乔木,有更小的倒卵形叶子和更短的叶柄,长有密集的枝刺,能更好地适应丹霞地貌陡坡干旱的生境。”凡强教授介绍:“目前,昭璇梨仅在广东丹霞山有记录。”

  为了确认昭璇梨的分类地位,科研团队采集了丹霞山内3个昭璇梨居群与4个豆梨居群共10个个体,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学者们使用了系统发育基因组学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昭璇梨是独立于豆梨的一个全新物种。

  这种用分子生物学验证的独立物种身份,让昭璇梨摆脱了“豆梨替身”的身份,成为丹霞山“孤岛效应”孕育的又一个红岩精灵。这项发现不仅为植物分类学提供新范式,更揭示了丹霞山作为“物种演化实验室”的独特地位。

  丹霞山用跨越时空的学术纪念碑致敬先贤

  昭璇梨的命名,是一曲跨越时空的学术长歌。它所致敬的著名地理学家、丹霞地貌研究学者、中山大学杰出校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曾昭璇教授(1921~2007),正是80年前手持地质锤丈量丹霞的先驱。

  曾昭璇师从岭南近代地理学大家吴尚时教授,曾作为助手与吴尚时一道赴丹霞山开展调查研究,系统论述了粤北红色岩系的地质和地貌,并首次科学分析了丹霞地貌的成因。20世纪70年代,曾昭璇首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使用,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他也给丹霞山的保护和利用管理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在他心目中丹霞山就是举世无双的“中国红石公园”。

  在丹霞山的崖壁裂缝中,处处可见这种学术传承的印记。曾昭璇首次用科学语言解读这片赤色世界的形成密码,让“丹霞地貌”成为国际地理学界公认的专业术语。

  如今,他的学术基因正在红层裂隙中传递。彭华柿、黄进报春苣苔、景兰景天、国达铁角蕨……这些以科学家命名的植物,构筑起跨越时空的不朽学术纪念碑。

  每个新物种都是地质与生命的交响乐

  “丹霞山拥有的特殊丹霞地貌,在中高海拔地段以红层出露和旱生性砂砾岩为特征,在峰丛、峰柱区形成独特的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生物区系极易与地质发生协同演化,因而成为极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廖文波教授说。

  迄今,学者们已经在丹霞山发现丹霞梧桐、丹霞兰、丹霞小花苣苔、丹霞堇菜、广东颈槽蛇、丹霞瘦脐菇、彭华柿、黄进报春苣苔等51个新物种,其中植物新种25个,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些“红层裂隙中的生命密码”,正印证着丹霞区系的独特演化规律——每个物种都是地质运动的活体注脚。

  在已发现的丹霞山植物新种中,有丹霞梧桐、丹霞山冬青这样的乔木,有彭华柿、昭璇梨、香花荛花这样的灌木,有丹霞山刚竹、丹霞单枝竹、小麻竹、粤北撑篙竹这样的禾本科竹类,有丹霞兰、广东假野菰这样的与真菌共生植物。

  此外还有丹霞堇菜、丹霞铁马鞭、景兰景天、东方卷柏这样的极度耐干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丹霞小花苣苔、黄进报春苣苔、丹霞山过路黄、霞客鳞毛蕨、国达铁角蕨、丹霞山天葵等这样的喜欢阴湿环境的植物,反映了丹霞山植物多样性和地貌多样性之间存在的可能协同演化关系,这也是丹霞区系的一个独特性。

  丹霞山成地球关键地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

  随着国家公园创建的推进,丹霞山正从传统的地貌研究基地升级为涵盖生物多样性、生态演化的综合科研平台。

  丹霞山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表示,丹霞山持续发表新物种表明丹霞山不仅是丹霞地貌地球科学研究基地,还是地球关键地带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丹霞山独特的孤峰、陡壁与深谷生态系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科研价值,今后将继续与广大科研单位合作共同推进丹霞生物区系研究。

  “近期丹霞山正在与中山大学、华南国家植物园、韶关学院等联合开展丹霞山特有种繁育、丹霞山树木园建设以及丹霞山自然科普教育和社区发展等工作,欢迎更多专家学者加入进来,全力推进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和环丹霞山区域乡村振兴。”

  在这片凝固了八千万年时光的红色秘境中,昭璇梨的发现或许只是序章。当科学家精神与自然奇迹相遇,丹霞山的每道岩缝都可能孕育着下一个颠覆人类认知的生命传奇。

广州日报广东A9以“昭璇”之名“梨”丹霞新碑 卜瑜2025-04-11 2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