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有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刘伯(化名),近年来饱受进行性加重的咳嗽、咳痰、气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困扰,最近又因胆囊结石引发了急性胆囊炎,需尽快接受手术治疗。但他的肺功能那么差,还有希望做手术吗?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多学科团队的帮助下,通过术前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术中精准麻醉减少呼吸负担、术后呼吸管理,刘伯成功接受了微创胆囊切除术,近日已顺利出院。
医学指导/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赵超尘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韩文青
阿伯身患严重慢阻肺
遭遇胆囊结石手术难
刘伯因长年患有严重慢阻肺,肺功能严重受损。发展到近年来,即使是走平路,稍远一点就胸闷气短,甚至呼吸困难。更雪上加霜的是,因胆囊结石反复发作引发了急性胆囊炎,剧烈的腹痛让他夜不能寐,需要尽快手术治疗。但他的肺功能严重受损。若进行手术,风险极高。比如,术前光麻醉药物就可能进一步抑制他的呼吸功能,增大呼吸衰竭的风险;另外,慢阻肺患者常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手术可能加重这一情况,导致高碳酸血症;慢阻肺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但如果不尽快进行手术,解决胆囊问题,拖延下去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能导致胆囊穿孔、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治疗起来就更棘手了。刘伯和家人几乎陷入绝望。
怎么办?家人不愿放弃,带着他前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求助。
多学科协作助他化险为夷
“他当时的血气分析结果提示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相当高,即使是平地走路,稍微走远一点都喘得厉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赵超尘为刘伯完善检查后,发现他的病情很不乐观,于是立即邀请呼吸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会诊讨论,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1.术前准备:呼吸训练+氧疗,为手术创造了条件
先由该院呼吸内科团队接手,为刘伯量身定制了一套“呼吸训练+氧疗”的组合方案,指导术前慢阻肺药物的使用,帮助他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的呼吸系统管理。在术前这段时间里,刘伯的呼吸状况逐渐好转,为手术创造了条件。
2.术中治疗:精准麻醉+微创术式,双保险降低风险
手术当天,该院麻醉科医生精准控制麻醉药物的用量,严密监测刘伯的呼吸情况,尽量减少麻醉对呼吸的影响。与此同时,赵超尘主任医师带领肝胆外科团队,为刘伯实施了微创胆囊切除术。通过小切口成功切除了病变的胆囊,最大程度避免了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术后康复:阶梯式脱机+24小时监护
手术成功了,术后的康复同样关键。该院重症医学科团队为刘伯制定了“阶梯式脱机方案”,在术后24小时内拔除了气管插管,帮助他恢复自主呼吸。刘伯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第3天便转回普通病房。
另外,护理团队24小时全周期监护,悉心照料刘伯,不仅成功助他摆脱了腹痛的折磨,慢阻肺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如今已顺利出院。
为肺功能受损者创造手术机会
临床上,像刘伯这样同时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外科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并不少见。由于肺功能受损,手术将面临比常人更大的风险。赵超尘坦言,遇到这类病情复杂的患者,单靠一个科室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刘伯能顺利接受手术治疗,离不开多学科齐心协力的救治。
无论任何疾病,想取得良好的预后,早发现、早治疗都是关键。赵超尘提醒,对于反复发作的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一旦出现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尤其是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更应尽早寻求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在多学科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下,通过术前规范的呼吸训练、氧疗和药物治疗帮助改善肺功能,术中采用精准麻醉和微创术式减少呼吸负担,术后加强呼吸管理预防并发症。这一系列“组合拳”操作得当,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帮助患者顺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