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湿重 养生巧用“三宝”

广州日报 2025年03月20日 张青梅

  岭南春天常见的木棉花也可以用来煲汤,有健脾祛湿之效。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节气养生 春分

  医学指导/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吴艳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胡颖仪、孙冰倩

  3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节气,此时万物生发,湿热也逐渐增加,很容易出现“回南天”——室外湿雾迷离,室内像下小雨。此时人们常常会出现“春乏”“春困”等问题,所以春分之后,养生更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吴艳华结合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人文特点,从起居、饮食、情志、运动、穴位按摩艾灸等方面,为街坊们奉上一份专属养生指南,助您安然度春。

  起居调养

  顺应天时 巧用岭南智慧

  岭南滨海多丘陵,春分时节,湿热交蒸,昼夜温差显著。这个时候人体容易感到“春困湿重”,出现皮肤湿疹、关节酸痛,情绪抑郁等,另外春季五行合木,与肝相应,春季肝气容易升发过旺而克伐脾土,会出现脾胃不好、食欲不振、激动易怒等问题,故养生需要紧扣疏肝健脾、祛湿扶阳两大原则。

  首先是“夜卧早起”防春困。因应春的生发之气,要通过早睡来养肝血,早起晨练升发阳气,考虑岭南多晨雾,建议日出后再外出活动,避免寒湿侵袭。

  其次是回暖也要“春捂”。春季阳气逐渐生发,但寒意仍重,减衣不宜过快,以防被“倒春寒”所伤,可遵循“上薄下厚”的方法,重点护住腰腹、膝盖。岭南“回南天”湿气重,可在腰腹部、双膝部位佩戴“自发热贴”来保暖祛湿。

  还可利用道地药材自制香囊随身携带。比如自制广藿香香囊:广藿香、苍术、石菖蒲、佩兰、甘草各10克,研成粗粉装在精美的绢袋中,随身佩戴或挂在室内,具有芳香燥湿、散寒醒脾的作用。

  睡前也可用药汤泡脚,祛湿散寒有助睡眠。推荐泡脚方:艾叶30克、佩兰20克、防风15克、夜交藤30克煮水。

  饮食养生

  调脾祛湿 本地“三宝”入膳

  民间有谚语“春分一碗汤,四季脾胃康”。岭南地区的道地药材种类繁多,如化橘红、陈皮、砂仁、藿香等,经过前辈先贤的历代积累,发现有诸多药材可以药食两用,比如并称“三宝”的化橘红、广陈皮和春砂仁。

  化橘红可燥湿化痰,缓解春咳,推荐用化橘红加蜜枣煲瘦肉汤。

  广陈皮有理气健脾功效,推荐日常食用陈皮红豆沙、陈皮老鸭汤。

  春砂仁可温脾开胃,家常的砂仁排骨汤就十分适宜春季食用。

  食谱推荐两碗汤

  木棉花祛湿汤:

  干木棉花30克、赤小豆20克、茯苓15克,肉骨头适量,煲汤饮用可解“春湿头重”。

  五指毛桃健脾饮:

  五指毛桃50克、山药20克、生薏米15克,煮水代茶,升脾阳、祛湿滞。

  吴艳华还提醒,春分时节应慎食芒果、菠萝等湿热水果;少饮凉茶,避免损伤脾胃阳气。体内已有湿热者可适量饮用绵茵陈、溪黄草茶。

  情志调节

  疏肝解郁 不妨适时踏踏青

  岭南多地有春分采艾、踏青、扫墓等风俗,大家可参与相关民俗活动,通过运动促进气机升发,调理肝脾。采回的艾草还可以用来制作青团、做沐足药等。

  春季的运动,推荐“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八段锦,每日晨练3遍,可强化中焦运化。

  另外,微雨时可在绿道或田野漫步,借天地清气疏通经络,如果遇上雷雨大风,就不要外出了。

  按摩艾灸也可以帮助养生,可取三穴,每穴按揉3~5分钟,亦可用艾条悬灸或雀啄灸10~15分钟,健脾、祛湿、化痰,可有效缓解春困春乏症状,还有助于改善睡眠。具体取穴如下:

  1.丰隆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2.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阴陵泉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广州日报健康周刊A11春分湿重 养生巧用“三宝” 张青梅2025-03-20 2 2025年03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