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刘军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广州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副所长王军明 教授
近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在广报老年大学举办守护银龄健康科普专场,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军教授和眼科主任王军明教授分别就阿尔茨海默病和中老年人常见眼疾,特别是青光眼的科学防治一一详解支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李敏、许咏怡
早防早诊早治
拯救“大脑危机”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刘军 教授
“老年痴呆的发生进展如同‘温水煮青蛙’,早期并不明显,一旦发现往往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加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军教授提醒,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治是拯救这一“大脑危机”的关键。
阿叔小区散步竟迷路
不到70岁的强叔(化名)两三年前开始有记忆力下降的迹象,发展到近一年更明显丢三落四,经常找不着东西。家里人没太在意,认为年龄大了记性变差很正常。但近几个月来,儿子发现他在很熟悉的环境里经常会走反,比如在小区里散步后想回家,结果却往外走,越走离家越远,差点走丢了。家里人带着他到广医二院神经内科向刘军教授求助。
“这说明他对空间和场所的判断能力出现问题了。”刘军指出,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误认为是正常老化现象,如偶尔忘记钥匙、迷路等。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大脑发出的“预警”信号,包括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算术能力和复杂工具使用能力下降,以及像强叔这样的空间和场所判断能力下降,都不是“老了、容易健忘”那么简单。
老年痴呆不只是“健忘”
“老年痴呆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异常。”刘军解释说,其类型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约占所有病例的60%~70%。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是由于大脑中Aβ蛋白不断形成、长期累积,在神经细胞外沉积导致脑神经损伤不断加重、损伤范围逐渐扩大,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轻度认知障碍,如果未加干预,进展到中度、重度,治疗难度加大,病人不但生活质量差,需要家人看护,甚至生活无法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别错过“黄金治疗期”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治是‘对抗’老年痴呆症的关键。”刘军指出,以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为主的老年痴呆症,其临床前期可长达十几年,随着大脑功能的退变,进展到轻度认知障碍、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这个过程加起来也可能有好几年。
“如果能及早识别、有效干预,抓住这段‘黄金治疗期’,对于延续病程,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减轻家庭和照护负担是很有帮助的。”刘军建议,家人应关注老人的日常行为变化,比如是否经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是否出现判断力下降等。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简单的评估或测试量表来帮助初步筛查疾病风险。一旦发现可疑迹象,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接受专业的神经心理评估和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诊断。
“目前来说,可以使用PET-CT帮助更精准地诊断。”刘军介绍,这项检查有助于在尚未出现临床症状前,检测到大脑中是否有毒素和异常蛋白的沉积,为早期诊断提供辅助。一旦诊断明确是轻度认知障碍或阿尔茨海默病轻度痴呆,目前有一些新的药物,比如仑卡奈单抗可以帮助清除脑里面这种异常的蛋白,延缓病程的进展。另外也可以使用多奈哌齐、美金刚、甘露特钠等一些基本的药物来改善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缓解症状。
健康生活方式有助预防此病
“虽然老年痴呆症的病因复杂,目前尚无法根治,但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的。”刘军给出以下建议:
健康饮食:规律进食,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吃些粗粮,补充优质蛋白食物,适当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
充足睡眠: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
戒烟戒酒:抽烟喝酒可能损伤认知健康,要尽量戒烟限酒;
益智健脑:多进行脑力锻炼,如阅读、下棋、学习新技能等,有助于保持大脑活跃;
适量运动:坚持规律的身体锻炼,即使是低强度的散步,也有利于脑健康;
心情愉快:尽量舒缓情绪,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情,避免紧张、焦虑、抑郁等;
社交互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可增加对认知功能的良性刺激;
控制基础病: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避免因这些疾病加重脑健康的负担。
青光眼致盲不可逆转
合理运动有助降眼压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广州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副所长王军明 教授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大不可逆的致盲眼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王军明教授提醒中老年人尤要警惕这个“沉默的视力小偷”,一旦确诊,应及早干预,并长期规范治疗控制好病情,守护眼健康。
青光眼如何“偷走”视力?
青光眼到底是如何“偷走”我们的视力呢?
“主要是因为眼睛内部的房水生成过多或排出受阻,导致眼内压力不断上升,压迫视神经,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王军明解释,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机,晶状体好比照相机的镜头,负责聚焦光线,而整个眼球就像个灯泡,视神经则是连接灯泡和大脑的电线。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东西,是因为眼睛捕捉到的图像信息需要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让我们“看”到了世界。
当眼压升高,视神经这根“电线”被过度挤压,可导致神经纤维受损甚至萎缩。如果不加干预,随着时间推移,视神经的损伤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视野缩小、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因此,控制眼压是预防和治疗青光眼的关键。”王军明强调,不同于白内障致盲可通过手术重见光明,青光眼致盲是不可逆的,早发现早干预尤为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密切做好眼健康监测。
这些人群更易患上青光眼
哪些人更容易被青光眼“盯上”呢?王军明指出,以下几个高危因素尤其需要警惕:
1.6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组织老化,房水排出功能下降,青光眼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2.有家族病史:直系亲属中有青光眼患者的,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8倍。
3.高度近视或远视:会改变眼部结构,增加视神经受损的风险。
4.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眼压升高,诱发青光眼。
5.眼部有外伤史或角膜较薄:可能影响房水循环,增加发病风险。
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青光眼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视力小偷’,是因为它在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许多患者在视力严重受损时才就医,往往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王军明提醒,要尽早揪出潜伏的青光眼威胁,定期检查是关键。他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应接受一次青光眼筛查,包括查视力、测眼压和眼底照相等。另外,急性青光眼发作时,会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青光眼虽然不可治愈,但通过及时的规范治疗,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王军明介绍,目前,青光眼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激光和手术。
首先,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按时用药帮助控制眼压,并定期复查,根据眼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治疗可以预防发作,同时也能起到降眼压的作用。
如果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手术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新的房水排出通道,从而降低眼压。
“青光眼患者一定要树立信心,与医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王军明说,长期规范随访治疗,是控制好青光眼病情的关键。
适度运动有助降眼压
防治青光眼,应控制体重、血压和血糖,减少全身性疾病对眼睛的影响,还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用眼习惯,另外,适度运动也很有帮助。
“眼压升高是大多数青光眼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降眼压是唯一被证实有效的青光眼治疗途径。”王军明分析说,适度运动可调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并促进眼部微循环的改善,从而降低眼压。
他建议青光眼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做一些适当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天增加10分钟的有氧运动,就能降低15%的青光眼视野损害进展风险。而像30分钟快走、骑自行车这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使眼压降低10%~20%,而且效果能持续1~3小时;长期规律运动的人,基线眼压通常低于久坐人群。
不过,剧烈运动、潜水、潜泳以及影响头颈部血液回流的屏气运动等,都不适合青光眼患者。这些运动可能会导致眼部血液循环障碍,甚至使眼压升高或眼内血管破裂,加重病情,应当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