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冼汉迪接受本报采访。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莫伟浓
两会演播室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丁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州日报邀请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国宏嘉信董事长冼汉迪做客本报北京演播间。冼汉迪回顾了去年建议的落地进展并分享了对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协同发展的展望。冼汉迪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后又来到深圳创业。因此,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三年时间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是他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
过去一年,冼汉迪的履职足迹遍布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在调研大湾区多地后,他特别强调河套地区的战略意义。河套合作区横跨深圳河两岸、连接深港两地,拥有福田口岸和皇岗口岸两个跨境陆路口岸,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最直接对接点。他指出,河套“一区两园”模式需进一步打通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例如,针对科研人员、初创企业及国际人才的跨境流动,应推行更灵活的通关政策;同时优化生物样本、技术设备等跨境审批流程,推动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同时,冼汉迪还十分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我们有一个30亿资金体量的人工智能资助计划,旨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我们欢迎更多有想法、有热情的人才能够来到香港。”他表示,在河套等区域可建设共享算力中心及国际人工智能评测认证中心,为AI研发提供普惠性算力支持,推动中国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此外他还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生产力的代表,可借助河套的优势试点商业应用,探索跨境无人机物流等创新模式。“在大湾区其他地方,如南沙等地同样可以探索更多的融合点。”冼汉迪说。
冼汉迪表示,随着香港、内地交流的日益频繁,民众对于通信网络互联互通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尤其对于频繁往返两地的人员,对于通信服务的便捷性和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湾区居民反映的通信问题,冼汉迪认为应加强两地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合作,加快推动“一卡两号”服务升级,解决香港用户在内地使用5G网络的障碍。“这在技术上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协调运营商资源。”他呼吁相关部门协助运营商优化服务,提高跨境通信便利性。
展望未来,冼汉迪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尤其在生命科技、金融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香港的基础研究优势可与内地的市场及场景结合,实现成果转化。“香港的市场有限,我们需要大湾区这样更大的市场推进成果的转化、验证,然后再辐射覆盖到其他省份。”他强调,香港需抓住大湾区融合发展机遇,在贡献国家发展的同时,推动自身融入国家大局。“我们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参与到祖国的建设,用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冼汉迪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