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金点子”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马骏)东莞自身具备显著的本土资源禀赋,在产业生态上拥有强大的上下游产业链优势,当前也正处于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并为科创企业赋能?东莞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刘昊、叶庆祥双双聚焦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一热点,建议增设新质生产力创投基金,构建全链条创新支持体系,加强科创企业孵化赋能体系建设,既要将科技成果“扶上马”,又要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送一程”,从而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正处于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刘昊建议,东莞强化政策供给,构建全链条创新支持体系。制定新质生产力专项规划,明确将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出台计划并配套专项资金与考核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设立“新质生产力创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提出,加速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建立“企业出题、科研解题”机制,设立技术需求对接平台,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精准匹配高校团队,对成功转化的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近年来,东莞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出台实施关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市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但企业技术创新瓶颈突破难、成果转化难、人才和创新资源协同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叶庆祥建议,一是打造有组织的成果转化,建议依托市属国企成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公司,发现培育一批科技成果,挖掘企业真实技术需求并促成技术开发合作; 二是打造有协同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议由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集中整合全市科创服务空间,联动新型研发机构资源,有效串联各研发机构之间技术资源和需求资源的广泛对接,强化服务创新项目协同能力,探索超前孵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三是打造有合力的中试验证平台,建议出台“中试验证服务券”等中试验证平台支持政策,形成“研发—中试—生产—市场”的完整生态闭环,合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