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无关(图/视觉中国)
教育多棱镜
寒假已经过去,孩子们即将迎来一个时间相对较长的学期。这次寒假的“尾巴”刚好遇上正月十五元宵节,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出现“假期综合征”,该如何帮助孩子调整,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学期?为此,广报求学采访了多位老师,请他们给出对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泽楷、魏丽娜
捕获微小进步 及时正向强化
有部分孩子在寒假中过于放松,再加上度过春节这个热闹的传统佳节,很容易在开学后出现情绪或学习状态不佳等不适应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老师在学校帮助他们调整状态。
广州市番禺区华南碧桂园学校双语初中部德育处副主任刘晨辉建议,可以从八个方面帮助学生调整。首先要知道学生情绪不佳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安抚。如主动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情绪不佳的具体原因,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还是人际关系等;其次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对于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要给学生贴标签,避免学生不信任老师;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从而和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长久的支持,告知学生有需要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另外,允许学生一点一点地改变。比如从上课经常睡觉逐渐改变成很少睡觉,作业经常不做变成偶尔不做等。老师要给学生转变的时间和空间,捕获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鼓励,正向强化;此外,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比如引导学生记录“三件课堂小成就”日记,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和精神奖励,使学生逐步恢复对学习的信心;最后,老师还要帮助学生恢复持续向好的信心,发掘学生擅长的科目不吝表扬,让学生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制定新学期“踮踮脚”就能够得着的小目标。
“遇到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绪或者学习不在状态的情况,我们可以以乐趣开启新学期的‘第一课’。”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老师潘莉莉表示,老师们要想办法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特别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精心设计一下,加点好玩的元素。比如上语文课,可以放点热门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片段,让学生们讨论里面的文学知识点;数学课上,可以拿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讲,比如采购新年礼品时超市打折背后的数学逻辑,让学生们发现原来学习也可以这么好玩。“当然,如果有的小朋友畏难情绪比较严重,或者长时间学习状态不好,老师就要启动‘家校联手’,老师和家长一起想办法来解决。比如说调整家里的学习环境,或者一起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通过家校一起努力,共同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好状态适应开学后的生活。”
为了帮助孩子们调整状态,尽快适应开学生活,华附大学城小学办公室主任孙露介绍,学校在元宵节当天举行“春暖花开,欢迎归来”闹元宵活动,让孩子感受温暖欢乐的开学校园氛围,开开心心返校;开学前一个星期,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全体师生家长,开学收心啦!五个“时间”锦囊送给您》,从生活时间方面让孩子调整作息,规律饮食;从劳逸时间方面让孩子减少娱乐时间,增加学习时间;从总结时间方面让孩子检查假期作业是否全部完成,总结寒假的收获,哪些计划没有完成,从而帮助孩子提前收心。
“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孙露介绍,开学第一周的星期五,学校召开全校家长会,携手家长帮助孩子共同做好新学期学习计划和成长规划。
孩子出现“假期综合征” 家长要避免四个误区
开学之后,如果孩子出现“假期综合征”,家长该怎么做?又需要避免哪些误区?来自广州市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的老师们给出了他们的建议。家长可从4个方面帮助孩子调整。
一是调整作息时间。家长可与孩子一起制订合理作息时间表,逐步调整入睡和起床时间,比如每天提前20—30分钟入睡或起床,逐渐恢复到学校的作息时间。二是积蓄学习能量。家长可鼓励孩子自主整理书桌和学习区域,提前准备学习用品,感受新学期的氛围,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同时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为孩子学习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三是关注孩子情绪。家长应与孩子积极沟通,多倾听、多理解,少评价、少说教,用心聆听孩子想法和感受,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做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四是适度开展运动。家长可每天安排适量的运动,如晨跑、跳绳等,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提高身体素质,形成积极的精神状态。
此外,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也要避免一些常见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急刹车”。开学前后,部分家长可能会要求孩子暂停所有娱乐活动,立刻进入学习状态。此举忽视了适应期的必要性。凡事都有过程,收心不可能一步到位。正确做法是家长要给予孩子缓冲期,允许孩子逐步适应,避免因催促引发逆反心理。
第二个误区是家长可能会批评孩子假期“懒散”“不自律”,过分强调成绩或作业进度。正确做法是家长可用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态度代替责备,关注过程而非结果,用正面的情绪影响孩子。第三个误区是“放风筝”,即家长替孩子安排好一切,或完全放任孩子“自我调节”。正确做法是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支持,但也要尊重自主权,比如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家长辅助监督,从而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第四个误区是“填鸭术”。家长可能会让孩子抓紧时间补作业,忽视孩子可能存在的开学着急、社交压力等心理问题。正确做法是家长可观察孩子情绪变化,若长期情绪低落、失眠或抗拒上学,须及时寻求专业支持。
东荟花园小学的老师们强调,家长可通过耐心引导、合理规划和情感共鸣,帮助孩子平稳过渡到学习状态,同时避免因不当干预而加剧焦虑;调整过程中需兼顾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建立家庭共同协作的氛围,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假期综合征”。
出现“假期综合征”的孩子当中,部分孩子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电子产品依赖的情况。对此,来自广州市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的心理老师杨雪玲建议,可用“真实世界”替代孩子的“虚拟满足”。首先,家长要与孩子共同制定“屏幕使用约定”,明确每天使用时长、场景(比如餐前和睡前禁用),用“积分兑换制”让孩子自主管理(比如运动30分钟可使用手机20分钟)。
其次,家长要设计“替代性活动”。家长可设计“家庭充电站”,让孩子的空白时间有事可做、有趣可享,比如动手活动(家庭烘焙、科学小实验等)、户外活动(夜观星空、爬山徒步等)、社交活动(邀请孩子的好友一起完成开学任务清单等)。
此外,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逐渐减少电子产品依赖的过程中,家长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家长可尝试开启“亲子离线时刻”,比如每天设定1小时,全家放下电子设备,进行共读或散步,用“身教”传递真实互动的有趣性。杨雪玲强调,开学适应的本质是孩子“心理弹性”的锻炼,希望家长用温和、坚定的引导,让孩子感受到:改变是“拥抱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