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采收禾虫。

水蛭疗法在连南得到应用。
连日来,在清远清城区源潭镇大连村有机水稻+禾虫种养试验田里,农户们正忙碌地采收禾虫,“稻虫共作”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通讯员谢土英、黎聪
禾虫号称“水中虫草”
去年3月,大连村利用10亩试验田,首次采用“有机丝苗香稻+禾虫”这一“稻虫共作”创新种养模式,进行禾虫高产养殖。“在没有喷洒任何化肥和农药的试验田里,有机丝苗香稻亩产量仍可突破200公斤,所产大米品质上乘。禾虫生长态势良好,每亩能收获禾虫约80斤,每斤的市场价格在100元左右,订单已全部订满。”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学院(农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黄自通介绍道。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有“水中虫草”的美誉,多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的咸淡水交汇区域,以禾为食,因此得名。禾虫是环境生态的指标生物,只有在环境特别好的地方才有禾虫生长。据介绍,禾虫养殖的附加值可体现在衍生产品的开发上。禾虫富含蛋白质、钙、磷等常量元素以及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营养、经济与药用价值。通过加工制成禾虫干、禾虫酱等特色产品,延长了禾虫的保存期限,拓宽了销售渠道与消费场景,进一步提升了禾虫的经济价值。
“稻虫共作”模式中,稻田为禾虫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和繁殖环境,禾虫则以稻田中的微生物、藻类等为食,其排泄物又成为水稻生长的养分,构建起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这种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杜绝了化学肥料与农药的使用,也有效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
接下来,源潭镇大连村计划进一步扩大“稻虫共作”规模,优化种养技术,深入挖掘禾虫产业的潜力,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让“稻虫共作”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名片。
“吸血虫”浑身是宝
连南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走进花都·连南瑶族自治县对口帮扶产业示范点水蛭养殖孵化基地,昔日的“吸血虫”——水蛭在村民眼中已不再面目可憎,而是一条条可爱的“发财虫”。它们或细长灵动地穿梭在水草间,或安静地吸附在池壁上,身体随着水波微微颤动。水蛭的身体呈现深褐色,在阳光穿透水面的映照下,能隐约瞧见其体内的细微结构,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微小艺术品,基地养殖管理员正忙着给水蛭投食,检查它们的生长情况和水质状况。
在广州市花都区派驻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连南大坪镇大掌村近年来大力发展水蛭养殖,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清澈水质,螺蛳、河蚌、蚯蚓等饲料丰富,为水蛭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邀请专家培训养殖技术,解决了村民的顾虑,使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和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成为乡村振兴成功典范。
从前期考察、调研、选择到投入运营,到引种、培育、繁殖、联农带农、深加工五个环节,大掌村引种8万条,培育出二代水蛭30万条,总投入36万元,预计产出60万元,每年能够使村集体经济增收30%以上,目前已经进入了联农带农第四个环节。
水蛭干制品是珍贵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跌打损伤等方面作用显著,市场需求大,为水蛭养殖提供了广阔空间,水蛭养殖基地建设和日常运营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村民告诉记者,身处大山的瑶族同胞,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产业发展滞后,长期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自从引入水蛭养殖后,部分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基地负责清洁蓄水池,给水蛭换水及投食,水蛭市场价格高,如优质水蛭每公斤售价可达数百元,且养殖成本相对较低,一亩地可养殖大量水蛭,利润可观,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日前,连南瑶族自治县还举办了水蛭疗法培训班,邀请了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各授课老师分别以《壮医发展简史》《水蛭及水蛭素》《壮医水蛭疗法临床应用》《壮医水蛭疗法操作规范》等为题授课,向学员们现场教授水蛭治病原理,深入浅出地讲解壮医水蛭疗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实操训练环节,授课老师进行壮医水蛭疗法的示范演示及讲解,据了解,壮医水蛭疗法是传承了壮族千百年的民族特色技法,适用于痛风、静脉曲张、中风偏瘫、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风湿骨痛等,还可以用于外科手术创伤的康复,本疗法对于急性痛风疗效显著。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和中医药认可度提升,对水蛭及其制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尤其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等方面的功效,使其在医药市场中的地位越发重要,通过冻干、破壁超微细粉等技术,将水蛭加工成更易吸收、药效更高的产品。此外,还有烫水蛭、米炒水蛭饮片等加工品,从种苗繁育、养殖到产品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为养殖户和企业带来更多收益,也推动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