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爱心传递

隆冬山区孩子的“春天午餐”

广州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卜瑜

红云中心学校的孩子们正在吃爱心午餐。

2016年,和平小学爱心午餐。

2016年,和平小学爱心午餐。

2016年,和平小学的孩子们在上学路上。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邹佳燕、赖金连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14年的隆冬,午餐的钟声在韶关市乳源县大桥镇高寒山区的小学校园里悠悠回响,孩子们簇拥进食堂里,小手紧紧端着饭盒。饭盒里盛着的是白白的米饭,下饭菜装在另一个塑料袋里,那是大桥镇家家户户都会腌制的酸菜辣椒干。黄褐色的酸菜间夹杂着干辣椒,透出一股子山野的气息。

  时光卷轴里的山村记忆

  这一幕,是一幅定格在时光深处的画卷,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十年前的2014年。那时,刚刚大学毕业的江文山,是一位大桥镇核桃山村的大学生村干部,在这所村小里,他目睹了这一幕他儿时也曾无数次经历过的场景。

  十年前,粤北山区的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每天,“山娃”们要徒步走上5至10里的崎岖山路,才能抵达那所充满希望的乡村小学。单程一个多小时的跋涉,让午餐成了他们必须在学校解决的大问题。山里的条件很艰苦,隔夜米饭和褐色的腌酸菜,几乎成了每个孩子午餐的“标配”。这一切,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了江文山的心里。“我暗自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一现状。”

  爱心如虹跨山海,善款一周到账

  江文山将自己的大学生村干部经历,一字一句记录在了博客上。“我想,如果能把山区孩子午餐的困境发到网上,或许能引起爱心人士的关注?”

  于是,他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倾注在了文字之中。那些质朴而真挚的文字,闯进纷繁的网络世界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中,祈福爱心助学促进会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这片山区。这个由居住在广州市祈福新邨的爱心人士组成的机构,一直致力于帮助边远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看到江文山的呼吁,主动联系了他,表示愿意为山区村小的孩子们提供爱心午餐资助。

  经过多方协调努力,祈福爱心助学促进会的善款仅用了一周就到了核桃山小学的账上。55位山区的孩子,终于吃上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爱心午餐”!

  “爱心午餐”食材经费由广州这些热心市民慷慨捐赠,由学校食堂精心烹煮。从那以后,粤北山区的孩子们,每天都能享受到免费而又营养丰富的午餐。美味的午餐有肉有蛋,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一位孩子用自己稚嫩的童声告诉老师:“胡萝卜是那热情的红,青菜是那希望的绿,玉米是那温暖的黄。”

  这充满感激之情的话语,是对爱心人士最好的告慰。孩子们的午餐,从此有了春天般多彩的颜色。

  一顿午餐让无数孩子共筑“爱的闭环”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十年来,祈福爱心助学促进会一直扎根在大桥镇边远山区学校,开启爱心午餐和资助学生的善行义举。他们累计资助金额达200万元,为无数山区孩子送去了温暖和关爱。

  一顿顿热气腾腾、营养满满的爱心午餐,不仅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照亮了他们前行求学的道路。核桃山小学、和平小学、青溪洞小学、岐石小学和红云中心学校等这些粤北高寒山区里的学校都曾接受过“爱心午餐”项目的捐赠。

  如今,时间已经来到了2025年,这些爱心人士依然在红云中心学校实行着第十年的爱心午餐捐赠。每当午餐时分,校园里便充满了欢声笑语和饭菜的香气。那一张张笑脸,那一份份满足,都构成了一幅幅温馨动人的画面。

  老师们说:“爱心午餐不仅仅是一顿午餐,更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和爱心的接力。它教会了孩子们奋发向上、感恩回馈、反哺社会。”

  展望未来,这些孩子们或许会成为医生、教师、工程师,或是其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去改变更多人的命运,去回馈这个曾经给予他们无限关爱的社会。

  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一顿简单却充满爱意的午餐。

广州日报广东A10隆冬山区孩子的“春天午餐” 卜瑜2025-01-20 2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