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到倍思乡

他把乡愁融进微缩模型

广州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曹菁

虞秀河在精心制作微缩模型。

老照片具象为微缩模型。

老照片具象为微缩模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通讯员李树丰、覃彬

  春节将至,乡愁愈浓。对于在外的游子来说,一张老照片、一个老物件,都能引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怀念起那些曾经在故乡的美好时光。而连山有位叫虞秀河的壮族小伙,他却能用一张照片,甚至是一段在大脑中的记忆,通过微缩模型的方式让“乡愁”具象化,让“儿时的记忆”更加清晰。

  让老照片变成立体的“回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连山的农村和以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能够用一个比照片更好的方式帮助人们留住乡愁,守住回忆,那就更好了。”照片中这位正在制作微缩模型的小伙子,就是虞秀河。他说,每当和长辈聊起往事,他们总是拿出以前的老照片看了又看。“一间土房子,还有一片菜地,一口水井,住了好几代人,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旧房子都拆掉换了新房”,虞秀河看到长辈们拿着的已经泛黄的照片,心想,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把以前的老房子尽可能地还原出来呢?

  通过查阅了许多资料以后,虞秀河决定以微缩模型的形式来还原以前的旧房子,这对从事平面设计以及广告工作的他来说,入门难度不算太大。虞秀河表示,“微缩模型”主要是通过一种叫“挤塑板”的材料来制作的,要先画图稿,定好尺寸,再用挤塑板切割出所需要的尺寸,挤塑板上还得雕刻,进行上色。

  在尝试制作的初期,虞秀河就因为物件尺寸、物与物之间的比例、物件材料问题,走过很多弯路,经过反复钻研攻关后,他发现做微缩模型最重要的还是“耐心”二字。模型上老房子红砖头的缝隙,他就一条一条慢慢雕刻,房顶上的瓦片、房子的门窗他也一片一片细心制作堆砌,“细节控”的他,甚至连老房子上的青苔都有所体现,老式的手摇风谷机甚至也能“操作”。渐渐地,各种带有“回忆”的元素的加入、填充以后,一个完整的老房子微缩模型就制作完成了。

  一个微缩模型制作了一个月

  当记者问到制作一个微缩模型需要几天的时候,虞秀河说他的第一个模型就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白天进了工作室,到晚上灯火通明才起身,甚至有的时候做得起劲,完全忘记了时间。”

  一个微缩模型的成功制作背后,少不了一位“好参谋”,那就是虞秀河的妈妈欧阿姨。她既是虞秀河最大的“支持者”,又是虞秀河最严的“把关人”,谈起儿子为制作微缩模型投入大量心血和时间,她既感到自豪,又有些心疼,“秀河小时候也是住在这种老房子里的,他对这种事物有情怀、感兴趣,我也非常支持他。他弄不明白的地方我也会给他些具体的建议。因为这个微缩模型让大家唤起旧时的记忆,我很开心。”

  在通过了亲友们的“审核”以后,虞秀河决定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各类短视频平台,许多网友纷纷对他的作品点赞评论,“泪目了,童年的回忆一下子就回来了”“和记忆中的老房子一模一样”“手艺很精湛”。

  虞秀河的微缩模型作品,让人们对“乡愁”、对童年的回忆,有了更具象化的呈现。“照片只有一个面,而微缩模型作为一个实体,能够更好地让人们回忆起以前的时光,让后辈们感知连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已越来越好。”如今,虞秀河有了不少的制作经验,已有许多人联系他想“复原”心中的记忆。他说:“接下来我要制作一些更‘大’的题材,也许是一个场景,也许是一个村,以此守住一份乡愁回忆,这就是我创作的初衷。”

  微缩景观勾起乡愁,其实技术不是目的,技术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验,进而被创作者传递的理念和精神所感动。随着微缩艺术相关技术的发展,未来游客将能在现实和虚拟之间更自如地穿越连山之旅,连山沉浸式文旅也将迎来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广州日报广东A10他把乡愁融进微缩模型 曹菁2025-01-20 2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