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的书法——我看王见

广州日报 2025年01月18日 赖英晓

《看世界》 纸本设色 王见

《墨象系列·B18》 纸本水墨 王见

《禅茶养心》 书法 王见

《心静兴长》 书法 王见

  写字?还是写意?

  以情御笔,异态纷呈的“写意”化书法,是王见先生书法的特点。

  但是,也让我常常陷入沉思:书法之成“法”者,必要有所依循,有所创新。然而每当书者风格初具,“个性”彰显时,一个有区别特征的书家也往往会被自己的风格所强化和固化。即便五体皆备,也难免仅有形貌之变。

  可是,为什么王见先生的书法是一个例外?

  我无法用“书体”或“风格”这样的字眼来概括他的书法。因为王见笔下的艺术世界是开放的,是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补充、自我超越。其书画作品每幅有每幅的笔触细节,每幅有每幅的结构和布白,每幅有每幅的情绪律动,每幅有每幅的视角和视域,每幅有每幅的审美要点和审势、调整、定夺……这就是古人所言的“取舍万殊”吗?

  于是乎,一年前“新田园主义·王见写意——从心像到图像”的展览,又重新在我的眼前一幅一幅地慢慢展开。

  尤其是那个标题的“图”字,作为这一主题的“形象”代言,直观、凝练地呈示着书者独特的艺术理念。图中好像有一个倾斜并有些鲁莽的人,正突破层层叠叠、粗细不等的“门框”,以踉踉跄跄的似乎很不稳定的姿态向我们走来——人形的身体倾斜与头的扭动方向相互背离,驳杂线条就像是被绳索的包围……又仿佛是一个好奇又精力旺盛的稚子,一路走,一路张望,一路冲撞——框框既是边界,也是一路冲撞与寻觅的风景。就这样,看上去的踉踉跄跄却成为坚定的一路前行,不会“到此为止”!

  记得我当时的观展过程就像与书画作者结伴而行、同赴一场艺术的历险,不断发现、停留、体悟,会心、会意、迷思……记忆犹新……

  几十年前,林墉先生这样说:“见了王见书艺作品,乍一见,不见字,只见人,这人,就是王见自己!”

  自己?

  什么样的自己才是王见自己?

  一个以“意”入书的自己,一个以文之意、诗之意、画之意、哲思之意写字的自己。

  此乃王见自己!

  将书写形式(笔画、结构、章法)与文字内涵、个人思想和情感状态结合起来,既获得了形式上的美感,也拓展了书写的表现能力:墨色层次赋文字以独特意境,线条肌理赋文字以物象质感,造型能力赋文字以缤纷意象,章法律动来传递某种情绪节奏。使形式随心,观之可亲;使意涵延伸、放大。

  请看:先生的笔墨线条时如玉筋,时如枯柴;时痩硬干燥,拗折突兀,斩钉截铁;时柔软盘丝,牵绕柔韧,千头万绪;时如云朵,松软无骨,绵延轻盈……天真,似信手涂鸦,毫无机心;冷静,则谋篇布局,惜墨如金;挥运笔力若挟风带雨,气势宏大;聚精会神则甲金篆隶,意味深长。论结体、平正奇险皆备,论章法,随机应变齐来……

  请看:先生的结字构成不仅追求整齐、平衡、稳定的结构和章法布局,也同时有漫不经心的结体松散,相互之间乖违悖离,时而结体紧密,壅塞重叠;时而倚侧倾斜,忽左忽右,不时枝杈错杂,随时忽大忽小。突破常规,不拘一格……

  请看:先生的书法《心静兴长》,“心”字“泛若不系之舟”,于烟波浩渺中,孤客独立。与心字相呼应,静、兴、长三字也在保留基本字形基础上,取象于桅杆、风帆等态势,在“不意间”构筑了独特的意象。这一系列意象配合一种松散慵懒的横向结体方式,恰当地传递了书者恬淡悠远、超然自适的情感状态……

  如何使写字和写意的书法在美感形式、美感体验及个性化风格方面有所创造?王见先生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有开创古今先河之功。

  从写字到写意,“从心像到图像”,王见先生所描绘的可供暂栖的心灵绿洲。他把自己的思想理念、情感态度付诸笔墨,用简练而传神的艺术方式“写神”“画骨”,以此应对和解构现代化以来所面临的困境。

  反思当代、回望传统,是以童稚之心孤独穿行的逆旅,抑或是通往精神伊甸园的救赎之道?

  如是王见?

  文/赖英晓(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研究员)

广州日报美术A11写意的书法——我看王见 赖英晓2025-01-18 2 2025年01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