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嘉宾对话环节 海内外大咖同台共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前景与机遇

三大维度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广州日报 2024年12月04日 徐雯雯、方晴、杨朝露

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首场嘉宾对话中,海内外大咖同台畅论,各抒己见。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雯雯、方晴、杨朝露

  “改革”一词,是2024年中国的年度热词之一。如何解读中国今年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在哪?机遇如何?12月3日,在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首场嘉宾对话环节中,海内外大咖同台共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前景与机遇。

  看内涵:从“组织起来”到“适应发展”

  如何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小课堂,以新中国四个历史阶段为切入点,分享他对改革内涵变化的认识。

  他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看似抽象,也是具体,连接抽象与具象的环节是历史。第一阶段,如何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把同胞化作一股新国家的建设力量?毛泽东主席的答案是四个字——“组织起来”,把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组织起来,由此产生了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

  第二阶段,邓小平引领改革的关键也是四个字——“活跃起来”,把中国搞活,农民工可以流动、可以创业,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对于搞活过程中的乱象,中国一手抓改革,一手打击犯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意味着进入第三个阶段——“活而有序”。

  在第四个阶段,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会议致贺信指出“读懂中国,需要读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把以治理为主的改革,和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发展,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将两者联系起来。

  李君如特别提到《决定》中的一句话“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意味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既坚持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以治理为主的改革,也让改革适应发展。何谓适应发展?就是以发展为中心、有利发展、促进发展。”李君如说。

  看前景:“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保持改革和开放”

  “我眼里的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大国,而且随着经济等方面的进一步增长,中国责任也更大。”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认为,“中国的国内需求很大,想要满足这些需求,只能通过改革来实现。就责任而言,在全球层面上,中国要想谋求发展,也需要进一步依赖改革。”

  “在讲到改革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词就是开放,也就是高水平开放。”伊萨姆·沙拉夫还表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都要持续下去。随着形势变化,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保持改革和开放。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则表示,当前包括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结构性改革,这是一场深刻性、全面性、长期性的改革,更是破解总需求不足、解决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从城镇化水平来说,如果未来我们的城镇化水平能达到65%左右,背后至少能带来几十万亿元的消费需求。”迟福林说,城镇化带来庞大的服务型消费市场,也为吸引投资作出重大贡献,在这过程中要关注到城乡发展短板,尽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补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周期性矛盾,更重要的是结构性矛盾。这就需要一揽子刺激政策缓解周期性矛盾,更需要结构性改革去深入突破。

  看机遇:民营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浪潮

  “此次‘读懂中国’的主题‘将改革进行到底’很好地诠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同时也是再次向世界进一步宣示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之一,就是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

  他认为,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建设更完善的体系。从目标导向来看,作为高水平经济体制,必须有更具创造力、活力和竞争力的经营主体,以及高标准的市场和高效完善的宏观体系。从问题导向来看,如何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信心,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问题,都必须在下一步作为改革“硬骨头”去解决、突破。

  在他看来,这些问题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挑战和关键任务。“从中长期来看,解决包括城乡融合发展、消费和投资等在内的制度性问题,能够极大拉动经济增长。”以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为例,他指出,“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没有民营经济。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120万个体,涉及200万人,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在有着一亿多的市场主体,3000多万户私营企业。”如今的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发展民营经济是我们长期的国策,坚持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发展民营经济。目前中国正在加快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上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彭森相信,民营经济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浪潮,“对此,我充满信心。”

广州日报读懂中国·嘉宾对话A4三大维度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徐雯雯、方晴、杨朝露2024-12-04 2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