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375家,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达70家,占全国的18.7%。估值超过(含)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达12家,粤港澳大湾区有5家,占全国的42%,数量位列全国第一。(6月18日《南方日报》)
在神话故事里,独角兽形如白马、额前长角,是勇气与力量的化身。借用这一象征形象,商业领域将市场估值10亿(含)美元以上的初创公司称为“独角兽”企业。由于其高创新性和高成长性,它们也常被视为新经济、新业态的风向标,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科技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根据这份新鲜出炉的榜单,大湾区独角兽企业不仅在数量上优势明显,且质量不凡,所涉行业分布于31个赛道,其中集成电路、新零售、创新药赛道企业集聚程度最高,均拥有5家以上企业。无论“数”“质”,都称得上“新”意满满、实力不俗。独角兽跃起之势,折射的是大湾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日渐壮大,更是区域经济创新能力优越、市场竞争力强劲的坚实力证。
收获源于耕耘,厚积才能薄发。大湾区盛产独角兽,得益于日积月累的投入。加快培育壮大独角兽企业,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活力竞相迸发,仍需拿出定力、耐心耕耘。
把土壤培实。独角兽企业并非横空出世,它们往往孕育于一座城市的产业生态沃土。以广州为例,背靠广州成熟服装供应链体系,超级独角兽企业希音(SHEIN)得以即刻投入生产、迅速对接国内外市场,跻身全球独角兽榜单前十。在汽车及服务出行领域,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也迅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独角兽企业。为孵化壮大独角兽企业群,未来还要继续筑稳做强产业发展底基底盘,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把“饲料”喂足。良禽择木而栖,独角兽亦是如此。吸引集聚更多独角兽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其提供粮草支持实属必需。当前,针对科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力度非同一般,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政策力度与实际效度之间仍存在一定偏差,仍需我们为企业打造好温度适宜的“孵化器”。要针对企业需求进一步完善惠企政策,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兑现,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要精准做好服务,落实定点联系服务企业机制,主动上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堵点难点问题。在未来的政策调整优化中,还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营造稳定可靠的创新创造氛围,守护企业的创新初心。
风口已至、未来已来。多措并举、合力构筑更加宽广的创新通道,让更多独角兽企业拔节生长、竞相向上,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潜力无穷、前景无限。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