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深圳累计建成隧道总里程1333公里。

深圳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
4月22日—25日,由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共同探讨隧道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挑战与路径,在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智能建造等领域展开合作交流。这也是时隔34年,中国城市再次成为世界隧道大会举办地。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偲 通讯员欧怡君
中国时隔34年再办大会
据悉,世界隧道大会(WTC)由国际隧协(ITA)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是目前全球影响力最大、权威性最高的隧道与地下工程行业大会,也是世界隧道工程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顶级专业盛会。本届大会在深圳举办,这也是继1990年成都之后,时隔34年,中国城市再次成为大会举办地,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隧道建设成就的高度认可。
本届大会恰逢ITA成立50周年,以“隧道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汇聚了十位前国际隧协(ITA)主席及来自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79个成员国2000多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汇聚了全球隧道工程产业链上的近200家知名企业,共同探讨隧道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分享成功经验和前沿技术,推动全球隧道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大会设置了20000平方米专业展览和8条技术参观路线,并开展40场专题技术会议和近200场学术报告,规模为历届之最。
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主席阿诺·爱德华·迪克斯认为,“隧道让生活更美好”完美地概括了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基础设施的变革影响,越来越多人因为隧道、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享受到更为便捷的出行体验和生活环境。
深中通道隧道惊艳世界
作为此次大会的举办地,深圳的隧道建设水平和成就,也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关注和肯定。即将于今年建成通车的深中通道,是世界首个双向八车道钢壳沉管隧道;深圳首条海底隧道“妈湾跨海通道”,则是中国国内最大直径的越海盾构隧道;深圳立体交通枢纽“滨海大道下沉改造工程”,获得国际隧道协会年度工程大奖。
在本次大会的技术参观路线中,作为水下隧道工程的深中通道展示了中国工程技术硬实力。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跨海长度达到22.4公里,是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据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深中通道应用了一系列方案和智能技术,创新应对了其沉管隧道工程面临的“大跨度新型钢壳混凝土结构设计及施工、复杂地质条件下管节基础处理、长距离管节浮运沉放、东岛地下互通立交及沿江高速桥墩保护”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挑战。
智能盾构建造技术也是本届大会的热词之一。其中,作为国内最大埋深、世界最大水压隧道的工程,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应用的盾构隧道智能建造体系备受世界各国瞩目。该体系由中国自主创新研发应用,包括智能掘进、智能拼装、智能协同、智能诊断、智能检测、智能构件生产、智能物管、智能通风八大技术,为盾构隧道施工注入了“新质生产力”。
14号线获评过去50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个隧道工程
此外,记者了解到,深圳地铁14号线被大会评选为过去50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个隧道工程,成为国内唯一获奖的地铁项目。据了解,深圳地铁14号线是国内最高等级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无人驾驶线路,建造过程采用了EPB/TBM双模式盾构、大盾构扩挖小盾构建造车站、装配式轨道等先进技术,打造了复合多层的城市地下空间及站城开发空间,通过交通引导城市发展。
此外,同样在此次大会上,“深圳市黄木岗交通枢纽V柱空间”荣获了全球隧道行业最高奖——ITA2022年度“地下空间创新贡献奖”。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中庭创新采用V形柱结构体系,通过27对、共计54根不同倾斜角度的柱子,将中庭与带状天窗、下沉广场、生态廊道和立体绿化等相结合,形成连续的景观空间,实现了“引景入城”。这是国内首例大倾角V柱成功投入使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对于此次获奖,深铁集团表示,近年来,集团以重大项目带动突破,在智慧建设、智慧运营、智慧运维等“新动能”上持续发力,大力推动全自动化驾驶技术、装配式车站、BIM等重大技术与轨道交通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
深圳累计建成隧道总里程1333公里
目前,深圳累计建成隧道总里程1333公里。在不断向地下拓展发展空间的过程中,深圳在海底隧道、地下车站、 盾构施工等领域取得一批全球领先技术成果,一座“地下城”正在悄然生长。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含有轨电车)运营里程增加至567.1公里,车站增至393座(含换乘站,不含福邻站),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行政区面积测算)达0.28公里/平方公里,继续领跑全国。2023年,全市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线网运输旅客合计约27.11亿人次,共7次创下单日历史客流新高。
目前,深圳正在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五期、都市圈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预计新增隧道总里程超500公里,通过加强与全球各地隧道工程领域机构、人才通力合作、协力攻关,也正在孕育出一批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