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建成了1000家餐饮食品“互联网+明厨亮灶”示范店,通过直播后厨等方式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件为民办的实事在一些商户和平台变了味,“叫好不叫座”。(1月9日上观新闻)
这里所说的“不叫座”,不是“观众”不买账,而是“主演”不给力。有的食品经营者将摄像头一关了之,就是不让你看;有的将镜头抬高一寸,“直播了个寂寞”;有的网络出问题,想看也打不开。纵使食客有一千个想看后厨直播的理由,店家也有一万个不愿开直播的原因,譬如后厨乃餐馆“禁地”不愿意被公开、担心一些细节被曝光、购买相关设备及日常维护需要投入、直播获益不多……在既没有“胡萝卜”激励,又缺乏“大棒”约束的情况下,后厨直播难免热热闹闹开场、稀稀拉拉散场。
在没有上升到强制性规范之前,要求食品经营者“明厨亮灶”只是一项鼓励性条款,没有约束力可言,即使他们不开摄像头,消费者也无法“追杀”。刚性制度出台之前,是否可以通过其他工具撬动食品经营者后厨直播的积极性呢?我想是可能的,前提是让食品经营者从中获得相应收益。比如巧妙设计成本分担、好差评机制,让消费者承担部分成本,减轻食品经营者成本压力并从好评率中获得相应回报,从而实现双赢。 (连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