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陈希珍藏的老照片和奖章

刘陈希珍藏的老照片和奖章
传家宝:老照片与奖章
讲述人:广州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刘陈希
在刘陈希家中,珍藏着这样两件传家宝:一件是老照片,只见照片里一位头戴坦克帽的解放军战士眼神明亮而坚定,充满了坚毅与勇气;另一件是奖章,五角星形的奖章熠熠生辉,正中央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图案金光闪烁,横条上镌刻着“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八个大字。
原来,老照片中这位战士就是刘陈希的外公陈火兴,而奖章的获得者则是刘陈希的妈妈陈明惠。一家两代从戎参军,体现出刘陈希一家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对刘陈希来说,老照片与奖章的背后是长辈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姿,更代表着一种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侯翔宇、章程
坦克战士和无名英雄
在抗日战争时期,澎湃激昂的《东江纵队之歌》曾在南粤大地广泛传唱。刘陈希外公陈火兴就归属于这支英雄队伍,他作为东江三支队三团的一名队员,不顾处于日伪夹击的艰难困苦,舍生忘死地参与到抗日游击战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刘陈希外公陈火兴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作为一名坦克兵参加了抗美援朝。面对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美军,他带领坦克部队,无所畏惧地冲锋在前。
在刘陈希眼里,驾驶坦克的外公就是刚毅勇猛、威风凛凛的战士。为了练就一身本领,外公陈火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外公跟母亲说过,当时上级组织让他学坦克驾驶和维修技术,他二话不说,把书本里的相关知识一字不落背了下来,只要有时间就待在坦克里钻研,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刘陈希回忆道。
在抗美援朝结束后,陈火兴在原广州军区某装甲兵司令部任参谋长。2023年12月,刘陈希来到了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意外地在队员名单里找到了外公陈火兴的名字。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奇妙联结,让刘陈希不禁想起母亲常常提起的外公留下的谆谆教导,“要像老一辈东纵战士一样,对党忠诚、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甘于奉献。”
战场护士和坚韧女警
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需要下一代人赓续传承,刘陈希的母亲陈明惠就光荣地承担了这一使命。1978年10月,她带着父亲的遗愿参军入伍。新兵营训练结束后,陈明惠当年12月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四医院”外科担任护士,随后就参与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伤员救治工作。她不顾个人安危,坚持驻守战场,救治了许多伤员。“每当听母亲讲起这段军旅岁月,她总是很骄傲地跟我说:‘我们一六四医院外科可是荣获了集体一等功荣誉呢’!”
后来,陈明惠转业到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成为了一名干警。陈明惠刚入职,就扛起了重大活动整日值守的任务,常常在岗位上加班加点,陪伴儿子的时光所剩无几。
陈明惠觉得亏欠了儿子,不善言辞的她默默地写了一封信放在儿子床头,给儿子解释自己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责任和使命,让他明白,“妈妈的忙碌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平安”,请求儿子的谅解。刘陈希也逐渐理解了母亲工作的特殊性,明白母亲需要守护的是更大的“家”。他也给母亲回了信,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和牵挂。彼此床头的信件,就此成为对党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这种红色家风的传承纽带。
环保卫士和宣传先锋
从澳门大学硕士毕业后,刘陈希辞去了在高校的工作,选择加入广州城管大家庭,投身到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工作之中。他常常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科技信息赋能方向领域学术讲座,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科技信息多层次发展。在2021年底,通过刘陈希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广州市垃圾分类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垃圾分类一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谈及工作,刘陈希乐在其中。他也坦言,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有时也会受到名利的诱惑。但只要一想到家风家训,一想到长辈们的血汗付出,刘陈希就不自觉地鼓起斗志、勇往直前,专心致志做好工作。
红色家风需要宣扬,革命精神需要传递。作为团支部书记的刘陈希,始终要求自己当好青年的引路人,经常和身边的青年干部分享长辈们的革命事迹,去影响身边更多的城管青年,让他们也懂得发挥青年热量、实现社会价值,将自家的“传家宝”发挥出更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