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叩门环》获颁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

盛慧:市井寻常味,最是抚人心

广州日报 2023年12月25日 吴波

作家盛慧

《大湾的乡愁》

《粤菜记》

《风叩门环》

  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正式揭晓后,作家盛慧因长篇小说《风叩门环》获奖而再度受到关注。其最新散文集《粤菜记》也创造了一周内销售一空,并冲上当当畅销榜第一的纪录。

  从《白茫》到《风叩门环》,从《风像一件往事》到《大湾的乡愁》,不管是长篇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阅读盛慧的作品,会觉得有一位热心的陌生人,领着你走街串巷,不知不觉中,整个岭南已让你游览了一大半,大湾区的烟火气息与广府的味道,让你满口生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风叩门环》  市井人物之光

  《风叩门环》全文发表于《十月》杂志,2023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曾荣登当当网中国当代小说飙升榜第1名。

  《风叩门环》描述的是大平原上的一个村子,年轻人大多搬去了城里,村里只剩下一群老人,每个老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抵御孤独。赵老太是个乐观、善良的老人,可她对儿媳玉珍一直存在误解,认为她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在丈夫去世以后,赵老太得到一笔不菲的抚恤金。爱占小便宜的玉珍,为了得到这笔抚恤金,挖空心思,策划了一出出让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闹剧。赵老太和玉珍,两个失去丈夫的女人,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相互挑剔,打发漫长时光,但其实她们相依为命,谁都离不开谁。就像两个齿轮,相互咬合着前行……

  荣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盛慧表示:非常感谢专家评委的支持。“我想能打动读者和评委的,应该是我的写作特别关注市井小人物,喜欢发现他们身上的微小光芒。和以往的很多作品一样,《风叩门环》也是一部写给边缘人的小说,但我相信,它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边缘不是世界结束的地方——而正是世界阐明自己的地方。’这句话是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说的,我一直十分认同。”

  闯广东,此心安处是故乡

  盛慧生长在江南,后来去了贵州,2004年底,盛慧来到广东,并娶了广东潮州女子为妻。盛慧说:热爱广东海洋文化的包容与开阔,这些年的创作,我将广东的生活经验,将那些打动内心的生活细节镶嵌进小说中。

  在广东担任《打工族》杂志副主编期间,盛慧深入大湾区城市与打工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长篇小说《闯广东》得以问世,小说以主人公谢闯在广东的打工生活为线索,表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个人奋斗,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以及一代人的奋斗史和心灵史。在《闯广东》中,作者就已经表现出了对人类心灵与精神层面“善”的关怀,对普通人日常生活里美食的关注也在这里浮现,作品中运用了艺术的笔触对广东特色的饮食进行了细腻描写,展现了他对于广东美食的喜爱,并且运用《大湾的乡愁》和《外婆家》的那种抒情优美笔调,展开了湾区的在地书写。

  粤菜美食,广府味蕾与情感的记忆

  盛慧最新出版的《粤菜记》,被评论界认为是“一座写在纸上的粤菜博物馆”。

  《粤菜记》以轻巧雅趣的散文文风,艺术地表现了广东本土美食及其中蕴含的本土湾区文化,它继承了中国食馔散文的审美意趣,黑白的文字却能够将色、香、味“烹”在纸面,味觉勾连的故乡记忆具象化为一个个平常而有趣的小故事,细微的人生品味超越案俎之趣,地方美食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书写,成为湾区人集体的文化记忆。

  盛慧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粤菜记》展示的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相互交融的多重气息,旨在将饮食文化、市井市民气息作为透视湾区文化的窗口。

  书中所写到的每一种美食,选取的描写素材都能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这些美食都是伴随广东人成长记忆的味道,浓烈的“广东味”萦绕在纸页之间,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异乡人”所书写的广东故事,文中对所有美食制作的过程、味道,甚至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都描绘得十分详尽、准确。

  这本《粤菜记》不是一本简单的美食指南,盛慧从广东的美食中发现了大湾区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生美学,深入历史考据,挖掘广东美食的历史起点,超脱出历史文化价值,与乡愁的集体经验融为一体,成为一部阅读中的“味觉慰藉”。

  对话盛慧:

  火热的广东,让我走近诗性而又现实的写作

  广州日报:《风叩门环》获颁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能否谈谈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

  盛慧:200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经超过20年了。回望我的创作生涯,其实是一个不断缩小或者说不断退守的过程,我发现,自己所能写好的仅仅只是我生命体验最深的那一部分,仅仅是最熟悉的那一群人物,我特别希望回到原点,去书写小小的、可知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东西,我的写作才可能有一点小小的价值。

  长篇小说《风叩门环》中所描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世界,我试图用一个村庄做样本,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描绘空巢老人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独特的情感波动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呈现当代乡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并试图唤醒人们对远去的亲人与正在消失的故乡的记忆。离得开的故乡,带不走的亲人,这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无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被情感所浸润的。

  广州日报:据出版方介绍,这部小说起初的名字并不叫《风叩门环》,有什么故事吗?

  盛慧:创作之初,我拟的标题是《孤独的齿轮》,但总觉得过于直白,不甚满意,初稿完成之后,还没有找到一个好标题,索性出了一趟远门,目的地是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

  我在绍兴待了两天,每天都去咸亨酒店吃饭,也没找到感觉。后来又去了茅盾先生的故乡桐乡乌镇,我很喜欢乌镇,这里的街道与我的故乡十分相似,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我在茅盾先生的故居停留了很久,想象着他的作品与故乡的关系。当天晚上,在乌镇的旅馆里,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脑子里莫名其妙地冒出了四个字“风叩门环”,一阵风吹过,生锈的门环发出寂寞的回响,这个场景中,不仅展现了小说中老人们的生活处境,还蕴含着情感的力量,场景是轻盈的,情感是深沉的,风叩门环人未还,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标题与我小说要表达的感觉是高度吻合的。

  广州日报:《粤菜记》最近再次登上当当畅销榜,中国美食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写粤菜?

  盛慧:粤菜位居中国八大菜系前列,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地位,但是在粤菜文化的挖掘方面,尤其是文学性表达方面,稍显不足,作为一个热爱美食的本土作家,我觉得自己应该做这一件事。

  在《粤菜记》中我这样写道:“鲜是粤菜的灵魂,是入口时的惊艳,甜则是隐隐约约、不绝如缕的余味。鲜与甜的完美融合,便是粤菜征服味蕾的秘密所在。”人到中年,才不得不承认,有些毛病真是天生的,改不了,比如“馋”,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缘由。

  我很喜欢岭南人对于生活与美食的态度:岭南人个个都是美食家,只要一遇到美食,他们一个个笑容可掬,好像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忧愁,也没有烦恼。“辛苦揾来自在食”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努力工作是为了享受生活。他们总喜欢把做什么行业,叫“玩”什么行业,并不是不敬业,而是能用一种从容、平和、超脱的心态去工作。

  广州日报:您从15岁开始文学创作,从“打工文学”代表作家,到对乡愁的集体经验的写作,再到挖掘广东美食的历史,您怎么看自己的创作历程?

  盛慧:如果说创作历程,我从江南到西南再到岭南,前段写作应该是抒发乡愁、品味人生,来到广东后,开始写作如《闯广东》《粤菜记》这样有着“幸福感”的阅读文本。

  江南文化是我的底色,它的特质是精致、阴柔。贵州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神秘。而广东的文化属于海洋文化,非常包容、开阔。三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我作品的基本风貌。广东呈现给我的是火热的生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想要追求的是一种诗性而又现实的写作,我试图唤醒万物,让笔下的世界,变成一个灵性的世界,让沉重的现实,有一种轻盈感,从而获得飞翔的可能。

  《粤菜记》精彩书摘

  牛油果燕窝

  牛油果燕窝是新派做法,先将新鲜的果肉挖尽,留壳备用,果肉手工压碎成泥,燕窝洗净先隔水蒸二十分钟,再加冰糖再蒸十分钟,与牛油果肉搅拌装入壳中,点缀薄荷叶,色泽清新如抹茶,口感柔滑如乳酪,浓郁的甜美中隐隐约约带着核桃的香味,吃完之后,感觉自己如同阳光下的湖水,静寂、清澈,带着迷人的微笑。

  荔枝菌

  荔枝菌味殊甘绝,菌伞极滑,像某种鲜美的凝脂,一入口,便仿佛融化于舌尖,菌柄柔嫩,清爽无渣,爽脆如少女的笑声。特级荔枝菌的菌尖像收紧的小雨伞,其中,又以嫣红色荔枝菌最为珍贵,只有极简的烹饪手法才配得上它的优雅高贵,一般采用蒸、煮的方式,没有打开伞的用来蒸,打开了伞的则用来滚汤,吃上一口,身体里便会涌起一种莫名的轻盈幸福,仿佛在品尝大地深处的鲜美秘密。

广州日报博览周刊·阅读A16盛慧:市井寻常味,最是抚人心 吴波2023-12-25 2 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