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一些年轻人选择同居但不领证结婚。

宋健
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召开“推进移风易俗 治理高额彩礼”新闻发布会。除了强调“禁止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原则,发布会还提及目前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下跌的情况:2022年,我国有683万对夫妻登记结婚,而2013年时这个数字是1347万对,也就是说去年登记结婚的夫妻数量较10年前下降了近一半。
是什么原因导致婚姻登记对数下降?记者近日采访了权威人口学家、婚姻家事律师、专业红娘和年轻情侣,从宏观、微观、法律等角度解读这一数据变化背后的缘由。专家、律师和红娘们都建议,年轻人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特别是“不婚族”要慎重考虑几十年后的“老年危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威
“她不靠我,我不靠她”
不领证的“夫妻”日子照样过
赵梓帆(化名)是一位服装设计师,今年33岁,他的“老婆”邢蓉(化名)比他小两岁,在广州做餐饮生意。“老婆”两字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两人3年前虽在亲朋见证下办了婚礼,但至今并未领证。
“最开始我们倒是想领结婚证,但我自己有套房子在住,而那时候她的新房刚买完还没拿到房产证。如果当时领了证,那套房子就成了我们夫妻的第二套房,要多交一大笔契税,所以就拖下来了。”赵梓帆告诉记者,他和邢蓉是同专业的“师兄妹”,在学校便相识相恋,出生于单亲家庭的他一度有些恐婚,但禁不住母亲和对方父母的极力撮合,这对相恋七八年的“老鸳鸯”还是在老家按风俗摆了酒成了“婚”。
随后,邢蓉住在赵梓帆位于增城区的家,到了2022年底,邢蓉的新房收楼半年后房产证终于办下来。但此时的小两口反而越来越不想领证了。“倒不是我们感情出了问题,只是我们越来越觉得,我能养活自己,她也能养活她自己,我们平常基本是自己赚钱自己花,顶多生日和节日时互相送送礼物,经济上谁也不靠谁,我觉得这样的关系反而挺好。”
赵梓帆说,他们和其他小夫妻的生活并没有两样,平时也会亲昵地在朋友面前用“老公”“老婆”互称,但经济上他们并不依从对方,并且他们也并不准备“丁克”。“现在生孩子和领不领证关系不大了吧?民法典也规定了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有一样的权利,照样可以上户口。”
红娘介绍成功概率大降
年轻人经济独立只愿 “搭伙”
像赵梓帆和邢蓉这样同居不领证的“夫妻”,如今社会上不在少数。
叶国青在广州做了8年的专业红娘,近两年来,经她介绍成功的对数相比8年前少了2/3。“我说的介绍成功是指最后领证的。我做线下相亲这两年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每次牵手成功的很多,但最后能领结婚证的很少,以前不会这样的。”
在叶国青看来,年轻人不登记结婚,一方面是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则是当代年轻人经济独立性比较强。“男男女女都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他们只觉得自己能找个搭伙过日子的人就挺好。昨天我还准备给一个1990年出生的男生介绍对象,他对我说认识对象可以,但他不打算领结婚证。我问‘你为何这样想?’他表示自己有房有车,各方面条件都挺好,担心以后万一离婚要和对方分财产。我觉得现在年轻人顾虑太多了,我真的想呼吁大家,共同关心一下‘85后’‘90后’,要多点向他们宣传,不结婚就怕等你老了病了,连拿一杯水都没人帮你,那时候再后悔就太迟了。”
叶国青告诉记者,她有一天打车去医院做检查,司机知道她是红娘后哀叹一声:“我的大女儿已经30岁了,到现在都不想谈恋爱结婚,她经济独立,有房有车,就喜欢放假时一个人去旅游,不用别人管。”
“以前的年代,年轻人哪会有这样的心态?”叶国青对此十分无奈。“现在年轻人似乎都喜欢AA制,可以搭伙过日子,但就是不扯证。”
谈到影响结婚意愿的彩礼问题,叶国青这些年来做红娘听到的最高数额去到30万元。“相较于彩礼,我觉得男方结婚最大的‘阻碍’还是房子;而女方之所以‘剩’下来,除了心态基本还是年龄、学历、工作等问题。”
律所推出新业务
“同居财产协议”受小情侣追捧
广东省律师协会婚姻家事法律委员会秘书长、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范春燕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如今很多父母在劝孩子结婚时,会发现完全无法说服他们,孩子的答案通常是‘我干嘛非得结婚?’‘结婚有什么好处’‘结婚干嘛?能在一起就在一起’,说不过孩子的父母通常只能妥协。”
常年打离婚官司的范春燕最近还发现了两个现象。第一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过来谈离婚时,父母通常也会一起过来。“现在正值结婚年龄的孩子,父母通常都是‘60后’‘70后’,这一代人基本都想给孩子一个好的经济基础,让他们在事业上、婚姻上能够‘轻装上阵’。我们统计过,这类年轻人离婚,父母干预的占了90%。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不想孩子吃亏,夫妻矛盾变成两个家庭的矛盾。”第二个现象则是,导致离婚的最大“杀手”是个性上的冲突或者外遇。“父母们也会焦虑,现在年轻人的婚姻不太稳定,很多人会来咨询我,孩子如果结婚,婚前财产要怎样去保障。”范春燕说。
而近年来,律所在婚姻家事业务上也有了新变化。“我们开展了同居(婚前)财产筹划专项服务,来接受这项法律服务的情侣逐年增多,这些新业务的出现也反映现在年轻人登记结婚意愿的降低。”
“最近我们碰到一对开网店的小情侣来签同居财产协议。”范春燕介绍,这对小情侣主要是做网店和直播带货的,平时进发货和资金流水主要由男生来管,女生则是当带货主播,负责对商品进行推广。两人虽是情侣,但似乎都没有谈婚论嫁的勇气,当看到身边一些情侣分手后出现财产纠纷时,他们也觉得签这份协议很有必要,以免有一天做不成情侣反变仇人。
人口专家:
减少负面信息影响 让想结婚的人结得起婚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宋健告诉记者,去年我国人口结婚登记对数的减少,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结婚登记对数的减少和人群队列效应有关。“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出生人口的队列基数上来看,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数量不断减少,这就意味着即使结婚率不变,结婚对数也会逐步减少。”
第二,在已有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如今年轻人的婚育行为已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同居比例增加,但并不去登记。“越年轻的人群队列,同居的比率越大,结婚对数的下降,不一定是年轻人不想找伴侣,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没有去登记结婚。”
第三,结婚年龄推迟。随着我国高校本科、研究生扩招,让年轻人的平均初婚年龄推迟,也造成结婚登记对数的下降。
第四,2022年情况特殊,受疫情影响等原因,也造成这一年结婚登记对数减少。
第五,年轻人结婚意愿降低。宋健说:“当代年轻人中有一股恐婚的潮流,受‘信息茧房’影响,年轻人接受了太多关于婚姻的负面信息,于是有些人干脆不想结婚了。”
第六,单身经济如今十分普遍,一个人生活也很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年轻人的结婚意愿。
第七,受经济状况影响。有的年轻人想要结婚,但因为高彩礼或是女方家里要求买房,男方一时买不起房也引发了“结婚难”。
宋健表示,在“先结婚后生育”的传统婚姻制度内,结婚对数的降低和人口出生率的减少是有因果联系的;但随着同居比例的增加,这种因果联系在减弱,年轻人会在有孩子之后才结婚,出现“奉子成婚”的情况。
宋健认为,要提高年轻人的结婚意愿,首先是要让那部分想结婚的人结得起婚。“比如国家整治高彩礼,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让更多年轻人结得起婚,而不要把彩礼变成一种买卖或者交换,这是时下要在我国新的婚育文化中加紧塑造的。”
其次就是要净化网络环境,尽可能减少恐婚信息的传播。“说实话,婚姻中大多数人还是幸福的,但幸福的人常常不会去宣扬自己的幸福;而那些不幸福的人,他们婚姻故事的传播力往往会比较大。我们要让年轻人认可,终身要有一个伴侣,一个幸福的家庭,这种爱情的美满、家庭的幸福非常值得弘扬。”
宋健表示,如今在欧美、日韩等国,非传统的婚姻形式正在替代原有的婚姻制度和婚内生育,这也对中国的年轻人产生了一些影响。“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确实要尊重年轻人的想法和做法;另一方面,这些想法和做法的代价不仅是年轻人在承担,未来更可能需要全社会承担。年轻时如果没有稳定的家庭婚姻,一旦进入老年,就会增加未来养老的风险和困难。我们要减少年轻人受到负面婚姻信息的影响,尽可能提供一些正能量,来促使年轻人观念上对婚姻制度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