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学校的心理教师接受学生咨询。(图文无关,@视觉中国)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鸣龙少年》中,女主角“桑夏”是一名专职心理教师,而她每天既要兼任德育处工作,还要承担寄送文件、布置宣传栏、检查食堂饭菜等学校基础建设工作,戏称自己是“学校的万能螺丝钉”。据了解,中小学校专职心理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一些学校的心理教师配置为“一校一人”,部分心理教师或面临“孤军奋战”的考验。
今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专家表示,学校须改变对心理教师的刻板印象,而心理教师也要积极融入学校发展,先着力做好一两件事情“打开局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伟良
“哪里需要哪里搬”
心理教师“兼职”不少
陈女士2020年入职北方某所初中担任专职心理教师。在她预想中,心理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心理课教学、心理辅导、心理筛查、心理档案建设、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等内容。陈女士表示,该校只有她一名心理教师,虽说是专职,但她在校内却有不少“兼职”,跟电视剧中的“桑夏”一样,要兼职德育处的工作,此外陈女士还担任过学校图书管理员以及临时出差等任务。“当过中小学心理老师后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份清闲的差事。”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和其他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交流后发现,这些教师也同样兼任着学校的体育、后勤、党建、财务、团委等工作。
陈女士表示,学校对心理教师的期待和心理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期待是不一样的。“学校认为你平时没那么忙,就让你去帮忙处理一些比较紧急的事务,但心理老师有自己的抱负和期待。”陈女士表示,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同事,都会认为“当心理教师不用早自习晚自习,不用批改试卷,没有繁重的教学压力”,因此在学校派任务时,心理教师往往就是首先被“关照”的,干的活比较杂。“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也许就是不少心理教师工作状态的写照。
陈女士表示,有的学校的心理教师即便没有“身兼数职”,也会被安排担任学科教师。她了解到,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有的学校本来就有“兼职心理老师”的传统,在没有招聘心理专业的专职教师前,一些学科教师会被安排担任兼职心理教师。
工作难以量化评判
职业成长相对“孤独”
陈女士表示,大部分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配置为“一校一人”模式,有的学校可能会配多1~2名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的“传帮带”成长模式不同,心理教师的成长相对“孤独”,自身既是师父也是徒弟。“因为没有像主课老师那样的团队教研、经费和场地,在教学上难有丰厚的成果,工作缺乏成就感。”
在陈女士看来,心理教师岗位的特殊性,让其工作较难量化和评判。“每个科目都有量化的成绩来给科任老师打分,但心理老师不可能以心理干预的学生数量作为业绩。此外,对于她辅导过的学生,即使调整好了心理状态,学生成绩提高的功劳也不会算在心理老师头上。”
心理咨询排课不易
辅导效果“打折扣”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逐步重视,一些学校开始从第三方购买心理咨询服务。唐女士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承担着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项目。唐女士表示,对于筛查出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咨询服务的优先级也要排在学科教育之后。“对于筛查出高危情况的学生,班主任也会很紧张,但是编排心理辅导时,班主任也担忧学生成绩下滑,语数外等主课还是需要优先安排,学生不能在上这些主课的时间去进行心理辅导,以至于原本应当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经常变成一对多,辅导效果也会打折扣。”
除了“排课难”,唐女士表示现在需要做心理辅导的学生人数也多,有的学校即便安排三四个心理咨询师都忙不过来。“不少需要做心理辅导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问题,在学校干预完,在当时发挥了一点作用,但回家后如果家庭和环境没变化,很快又会‘打回原形’。”
校方应转变观念
心理教师也应积极融入学校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李新宇表示,中小学心理教师“身兼数职”的尴尬地位,与校方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有所偏颇相关。“有的学校更关注心理危机事件,如果没有此类事件发生,心理教师就会被挪用到其他岗位上。”李新宇表示,要改变这种情况,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都应该转变观念。
对于心理教师群体的“成长孤独”,李新宇表示,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从学校的发展中剥离开,而应想办法融入学校的发展。“对新就业的心理教师,建议先从自己擅长的一两件事情着手,以此找到发力点做出一些成绩,并且设计和开展心理活动要尽量结合学校发展的方向,这样容易建立效能感,推动下一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