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闯出农业产业化路子

从摸索出“江高模式”到推进“百千万工程” 广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广州日报 2023年12月18日 夏强、汤南、申卉

20世纪90年代,谭钜添在养鸡场巡查鸡舍,指导技术人员。(图片由通讯员卢志锋提供)

在增城区的丝苗米稻田里,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一派丰收景象。

  48年前,广州江村人谭钜添带领6名年轻人在江高镇办起了养鸡场,以“公司+农户”的“江高模式”解决了养鸡户分散、饲养技术参差不齐、销售渠道缺乏、抗风险能力薄弱等问题,开启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脚步;48年后的今天,广州增城朱村万亩丝苗米种植基地,打田、插秧、施肥、施药等环节均采用了无人机、收割机等智能农机开展作业,基本实现耕、种、管、收全机械化操作,朝着丝苗米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前行。从养鸡到种粮, 广州这片土地一直上演着薪火相传、锐意进取和改革创新的传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强、汤南、申卉 见习记者赵越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老报道

  23岁青年带着6人搭棚养鸡 养出“江高模式”

  “当时江村村有7000多人,可耕地面积只有3000多亩,怎么改善生活呢?我就想不如办个养鸡场吧。”广州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钜添回忆,1975年,年仅23岁的他带领6个年轻人在荒地上搭棚养鸡。“我专门去上海学习养鸡技术、引进鸡苗。”谭钜添介绍,1976年,养鸡场出栏9000多只鸡,每只鸡能赚1块多,带来的收益令村民们兴奋不已。

  “那年,我们把发工资后剩下的钱投入扩大再生产。”谭钜添说,当时全村已有200多户农户跟随他养鸡,还吸引了邻村村民加入养鸡队伍。“1983年,我们村就有‘万元户’了,有农户凭借养鸡一年赚了3万多元。”随着收入增加,不少村民盖起水泥房,还添置了缝纫机等“四转一响”,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为解决养鸡户分散、饲养技术参差不齐等问题,1983年,谭钜添首创以养鸡场为龙头、带动农户发展养殖业的“江高体系”:养鸡场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和技术指导,黄鸡成熟后由养鸡场收购。据养鸡户回忆,“那时,白天的劳动场面热火朝天;晚上,大家都忙着学习,听专家分享养鸡技巧。”后来,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被命名为“江高模式”,许多地方都兴起对“江高模式”的学习。就这样,广州一个小镇的农业模式逐渐走向全国。

  在谭钜添看来,“要把关键环节的技术掌握在手里,借助科技力量不断创新,才能把产业做强做大。”谭钜添把技术员送进养鸡培训班进行系统学习,进行技术攻关,从而提升饲料配方工艺、养殖防疫水平等。随着饲养规模扩大,鸡苗供应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1985年,谭钜添带领团队开始优质黄鸡的选育研究,三年后开办了种鸡场。为了让黄鸡“吃得饱”“吃得好”,谭钜添登门求教国内的动物营养学泰斗,尝试提升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令养鸡水平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并建起饲料厂。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当时外贸部门的主导下,“江村黄鸡”开始主攻香港市场,江丰成为了广东省第一批向香港地区供应活鸡的民营企业。

  新故事

  增城丝苗米大升级

  育秧、耕、种、管、收全机械化

  自动收割机呼啸着扫过稻田,“吐出”的稻谷随后被运至稻谷烘干和产后一体化处理中心……这是今年11月中旬发生在增城朱村万亩丝苗米种植基地内的繁忙一幕。

  “在朱村万亩丝苗米种植基地核心区,打田、育秧、插秧、施肥、施药等环节均采用了无人机、全自动育秧机、插秧机等智能农机开展作业,基本实现育秧、耕、种、管、收全机械化操作。”广州增城现代农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品牌负责人骆芳芳介绍,他们还引进北大荒农服集团等第三方现代农业服务公司进行专业化生产。北大荒农服集团华南区域中心副总经理李雪枫表示,“肯定得先试点,适应下当地的气候特点。”今年2月,该公司在增城建起了303亩示范田。其中,专门用10多亩地做农药剂量、配比和虫害防治等试验。“效果非常好,各方都很认可,下半年我们扩大到近5000亩。”李雪枫说。

  育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的背后,是增城丝苗米示范稻田全过程应用了北大荒水稻种植“黑科技”。“水稻直行辅助系统,让无人插秧机插秧苗又快又直;侧深施肥技术,能在水稻旁3~5厘米的距离精准施肥,节约了肥料,还能增产……”谈起北大荒种植技术,李雪枫如数家珍。

  今年初,现代化育秧工厂在增城丝苗米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内拔地而起。该工厂可实现秧盘供盘、基土输送、播种等全流程自动化功能,在全国率先采用八层立体育秧苗床,占地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育秧苗床可装1200盘秧盘,一次所育的秧苗可供60亩地用。

  “种子损耗率降低30%,秧苗的出芽率、存活率提高30%。”骆芳芳告诉记者,育秧工厂不但省工省种、缩短育秧周期,还减少成本、提高秧苗质量。据了解,育秧温室配套设置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充分利用光、热、气自然条件,根据室内外环境参数对温室设备进行综合调控,提升了育苗期间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首期产能达180吨/日的稻谷烘干和产后一体化处理中心采用空气能热泵稻谷低温烘干设备,节能、降耗,保留丝苗米香气,保障了粮食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丝苗米烘干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增城丝苗米的全产业链升级,只是广州做强“土特产”产业的缩影,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道路上,广州将继续探新路,拿出“头号工程”的力度和势头,让城市的战略空间成为经济腹地、发展潜力成为增长动力,在全省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当好示范。

  数据说

  成立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推出176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52项。

  实施“一区一策”差异化发展,6个区开展“创先”行动,5个区开展“进位”行动。

  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培育7个典型镇,从化区太平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高标准建设14条新乡村示范带,全市94%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推动1700家企业与1322个村成功结对;推进建筑企业结对帮扶镇村,落实公益性帮扶项目101个,金额约3458万元;推动广州大学等高校与省内4县(市)结对。

广州日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T7在广州,闯出农业产业化路子 夏强、汤南、申卉2023-12-18 2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