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景峰
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
工作13个年头,他作为青年教师,实现了学校发展的三个“从无到有”,实现学校初高数学衔接课程的“从无到有”;实现学校由“美术中学”迈向“艺术中学”,在发展“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贡献重要力量;实现学校数学学科校本课程的“从无到有”。他就是广州市艺术中学(以下简称“艺中”)数学老师吴景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实现学校发展的三个“从无到有”
吴景峰开设数学初高衔接课程源于平时上课时的发现——他在2010年刚来艺中时,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基础薄弱。高中数学难度相较于初中提升很多,学习内容从特殊函数变成一般函数、从特殊角变成任意角等抽象概念,学生一开始很难接受。于是,他萌生了开设初高衔接课程的想法。刚开始,他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小范围在班内展开,参加与否全凭学生自愿。并且,与平时不同的是,在衔接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以便吴景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课程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数学成绩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其他班学生也会在放学后来听吴景峰的衔接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吴景峰把之前的衔接课程整理成一套教案,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内容,供每一届高一学生使用。
吴景峰勤于学习与钻研,重视教科研,实现学校数学学科校本课程的“从无到有”,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吴景峰强调,要领悟数学的自然之道,就必须要经历数学探索的过程。他认为,首先教学方式很重要。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学会用自己的方式重构、表达与应用,才能把知识真正学懂学透,同时,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开展持续性评价。
其次,要回归数学的本质开展教学。吴景峰眼中的“数学”,是把万事万物抽象成数与形,研究其本质,包括数量、结构、变化等的一门学科。那“何为数学自然之道?”在他看来,“让数学知识自然地发生,让数学思维自然地生长,让数学方法自然地结果,让数学体验自然地深刻。”学数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其思想与方法,如遇到复杂问题时可以化繁为简、分类讨论,对问题进行转化、拆解;遇到抽象问题时可以数形结合、一般化特殊,把问题具象化等。
再次,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开展教学。现在有的地方过分强调数学二级结论的学习,一方面这是超出教材,有的甚至是超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种重结论缺过程的教学现象,这种急于求成的学习方式,其实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吴景峰说,教学应该是自然的交互过程,而不是知识技能的灌输。掌握知识背后的本质、脉络与思想,才是对学生受益终身的。因此,吴景峰认为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发展、方法形成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才会深刻,真正内化于心,变成自己的东西,领悟数学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长。
学校由“美术中学”迈向“艺术中学”发展,吴景峰也贡献了一分力量。学生在吴景峰的教导下,数学成绩得到大幅提升,打破了艺术生数学学不好的刻板印象,不少学生因为数学成绩的提升,高考时考入了自己的理想大学。
巧用数学思维解决学生德育问题
在吴景峰连续担任班主任的13年间,他和学生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女生小李(化名)。
小李在一次上课时与任课老师发生矛盾,双方僵持不下,于是只能由班主任吴景峰出面处理。他向小李了解这件事的始末,可小李情绪激动,根本聊不下去。吴景峰想到小李平时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于是挑了一道数学题给小李做,借此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她放松,同时还承诺,如果小李做对了,就去帮她找任课老师说理。小李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信心满满地拿给吴景峰。吴景峰问她,“你确定这道题自己做对了吗?”小李检查一遍后表示“肯定做对了”。吴景峰让她再检查一遍,小李一开始拒绝了,后来拗不过,于是再一次检查,发现自己竟然做错了。吴景峰趁热打铁地对她说:“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生活也是如此。一个人认为一定对的事情,其实未必,要学会反思,进行反复推敲。你要好好反思自己今天的行为。”小李听后慢慢冷静下来,主动和任课老师道歉,最终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