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园,融入城:绿美广州,青山不负人 ——讲好中国植物故事,高质量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 2023年07月21日  黄岚

扫码看视频

木本花卉专类园里的种子展区

花的结构展示

华南国家植物园是中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甄志良

  7月20日上午,“高质量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系列活动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行。这是在华南国家植物园获批建设1周年之际,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建设绿美广东、绿美广州而采取的又一切实行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回顾过去一年,广州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落实国务院批复的要求,遵循四个“坚持”,实现一个“目标”;做好迁地保护,构建国家植物园体系;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广州城市融合发展,建立“1+3+N”的城园融合体系。

  白驹过隙,未来可期。接下来,广州将全力支持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东样板”,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提供高水平生态支撑。

  顶级设计“七大工程”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高大挺拔的棕榈植物遮盖着夏日骄阳,以青葱翠绿吸引游人无数。

  一年来,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共建五方的共同努力下,华南国家植物园系统谋划,扎实努力,稳步推进建设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

  对标最高最好最优,通过“种质资源库、科普实践地及生态展示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东样板”,推动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工程、科学研究体系建设工程、科普宣教体系建设工程等本园“七大工程”建设。

  “珍稀濒危植物、经济植物、本土特有植物”引种规划、打造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植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推动植物资源利用、推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建立科普平台和科普课程体系……

  华南国家植物园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科学把关

  “成长速度”完全超过预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自揭牌一年多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从职工理念、人才队伍、平台建设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成长速度”完全超过了预期。

  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告诉记者,其中最明显的进步就是人才的引进。“华南国家植物园未来的发展要靠人才,所以我们过去这一年引进了55位人才,其中从海外来的就有13位,另外还有4位海外知名科学家担任客座教授。”同时,华南国家植物园还专门聘请了全球最好的植物园专家共同研讨下一阶段发展。“希望探讨出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一流植物园。”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同时,华南国家植物园完成编制《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在对全球植物园标准体系及国际知名植物园的情况进行细致研究后,于2023年1月通过政府采购选定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4月19日完成《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及其咨询工作并提交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阅。

  据任海介绍,制定该方案时研究了全球5个植物园的评估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植物园评估标准,涉及6个领域的123个指标;经过评估和对比找出优势和劣势,再通过自主创新进行建设。

  2022年,华南国家植物园根据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部署要求,积极组织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委会参加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编制咨询工作,其中《国家植物园考核评价规范》由华南国家植物园牵头完成。任海等牵头完成《中国履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21-2030)》编制工作并提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既是国家使命,也是全球使命。

  ▶先行先试

  “广州出品”开花结果享誉世界

  中国科学院于2023年1月启动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作物重点实验室建设(联合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华南植物迁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分别于2023年4月和7月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

  华南国家植物园主要从事华南植物多样性系统与进化、生态恢复和资源植物利用研究,在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先行先试的工作。除了在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同时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务。

  继2021年获批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后,2022年华南国家植物园再次获批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共2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3项,2022年度新增科研合同经费、年度到位科研经费分别较2021年增加约28%和29%。

  从揭牌到现在,时间过得很快,“硕果”也结了很多。数十篇科研论文发布于国际主流期刊等国际专业领域平台,为生物多样性研究贡献力量;积极开展野外回归工作,完成极危植物粗茎紫金牛和广东特有珍稀植物怀集报春苣苔、红花报春苣苔和封开报春苣苔野外回归,成功实现“野外引种—苗圃栽培—人工群落—野外回归”的整合保护研究。

  作为“广州出品”之一,华南国家植物园自主培育的“大湾区兜兰”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进行国际登录,并获广东省兰花协会2023年春季兰展金奖,目前正在进行种苗的规模化快繁;培育的无忧花属新品种“四季无忧”和紫金牛属新品种“紫红荷1号”“紫红荷2号”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品种保护权审定。

  此外,还成功培育了“个大果甜”的黄果枸杞“中科皇杞1号”、顶端封顶果实统一成熟“中科鼎杞1号”新品种,很快就能推出市场与市民见面。枸杞保鲜研究成果,还有力推动了宁夏和新疆鲜食枸杞产业发展。

  ▶加强建设

  力争5年内进入世界前3名

  春赏禾雀花,夏观萤火虫,秋拾仁面果,冬盼落羽杉。

  无论观花、观叶还是观虫、观果,华南国家植物园一年四季,季季如新。无论何时,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都能从不同的专类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023年1月至6月,华南国家植物园总入园人数已达141.5万人次,同比增长46%。其中2023年春节期间同北京国家植物园联合举办精品兰花展,入园游客量同比增长1倍;“五一”假期入园游客量同比增长约50%。

  风景无限美,知识无穷多,揭牌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大力促进了科普旅游工作的开展。“夏日观萤”等特色科普研学活动及志愿者招募获社会广泛关注,参与人数与咨询热度同比大幅增长。同时,科普教育工作还获得了一批荣誉,包括2022年7月被广东省林业局评为广东省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科普实力不可小觑。

  “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小孩来说,这里都是最佳休闲‘打卡地’,身为广州人很庆幸我们能拥有这间宝藏植物园,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在这块宝地学习到更多与大自然相关的知识。”在广州市民赵先生和市民游客心里,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成为广州独一无二的“地标”,既适合游园观赏,又能学到科普知识。“好玩又有益!”

  据任海表示,遵循“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标准,华南国家植物园将进一步加强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资源利用和园林园艺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建成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基地、国际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研究中心、国家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

  “5年内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植物园,保育物种2万种以上,科学研究继续位列全球植物园前列,年游客数达300万人次,大规模开发2种经济植物,力争综合实力进入世界植物园前3名。”

  华南国家植物园2022年以来(至2023年6月底)引种4283号,其中物种2177种、品种394个、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73种、受威胁植物262种。现有活植物登录38887号、分类群17502种、物种10602种、品种6900个、珍稀濒危植物74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36种。

  华南国家植物园筛选出103种适合绿美广东的特色植物,其中包括: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黄杞、金毛狗等,观赏价值极高的中国无忧花、金花茶、杜鹃红山茶等,以及珍稀濒危植物广东含笑、狭叶坡垒等20多种,这些植物的推广应用将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带来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精准打造“三大片区” 城园融合筑平台促发展

  广州市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共建主体之一,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在物种保育、平台建设、成果推广、科普教育、人才培养等科研能力建设方面深度合作,不断丰富和巩固合作成果,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广州生态建设质量。

  强强联手共建科技平台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华南国家植物园周边道路交通的通达性、顺畅性和舒适性,天河区制定并实施华南国家植物园周边交通条件整治、环境品质提升、水环境治理等3个工作方案。

  联动环园,拓展城园。华南国家植物园获批建以来,不仅市区联动,提升环境整治,确保环园高质量发展;同时举全市之力,实现城园融合体系。

  除了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成立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基础研究平台,广州市还按照“1+1+N”的模式共建南方植物种质资源库。据介绍,南方植物种质资源库是国家林草局布局建设的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框架,依托地方科研机构建设1个设施保存库,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1个活体植物库,联合其他在穗科研单位建设N个设施保存分库和活体植物分库。目前,正在开展设施保存库用地选址等前期工作。

  近年来,矮牵牛、野牡丹等“广州系列”强势出圈,推动特色植物种质资源高效利用的举措,不但受到行业内广泛关注,也成为城中热话之一。而“小小育花匠”“城市自然家园”“植物医生”等科普品牌课程,也向公众传播了绿色生态理念。

  除了形色俱优的“颜霸”植物,广州也在开展乡土植物开发利用研究,培育高质化苗木50万株。同时还建立了广州林业碳普惠方法学,制定碳中和公园评估的标准规范,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广州市开展迁地保护示范建设,在白云山迁地保护示范区新增植物1250种,在大夫山建设全国首个榕树公园,榕属植物由17种增加至100种(品种),提升了广州市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园林园艺展示水平。

  建“1+3+N”城园融合体系

  “1”个华南国家植物园,“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N”个专类植物展示园和生态科普宣教点。

  在国家植物园与城市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广州始终走在前列。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以“本园+环园+城园”空间布局,最终实现“1+3+N”国家植物园体系的目标。

  为了聚焦物种保育,提升地方迁地保护能力,广州市与华南国家植物园共同开展迁地保育,双方联合赴西藏、云南等地开展植物资源科考和引种,广州市新增保育植物约2500种。2023年5月26日,广州木本花卉植物专类园顺利通过专家评估验收,意味着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第一个N诞生了。

  野牡丹科植物90余种、簕杜鹃300多个品种、耐热杜鹃花150多个品种、木棉科植物种质40多份……在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里,约有植物保育961种(品种)。园内有精品植物展示区、引种繁育区、木本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区及木本花卉种质创新基地,还建有园林科普馆、自然教育径等科普活动场所,培育了“听见花开”和“植物医生”两个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科普品牌,近年累计服务人数超220万人次。在一步一景、一树一花之间,记者感受到了来自岭南园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据介绍,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占地面积340亩,是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首个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专类植物展示园,建成国内首个野牡丹科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和国内首个簕杜鹃木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此外,园内还配套开发了“活植物管理记录系统”,实现了木本花卉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化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内,保育了不少“新”“优”“特”“稀”植物资源。比如说野牡丹科植物粉花蒂牡花这种植物,仅在该园区才能看到。此外,树形飘逸的方木麻黄、叶片形同蕨类的蕨木患等,都是该园独有的宝贝。紫矿、彩虹决明、南洋紫薇、银珠、蝴蝶树、美丽决明、黄花木棉,芳香植物柠檬香桃木、多花皇冠果……这些平常比较少见的新优植物,在园区内都能看到。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王伟表示,接下来,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将持续加强迁地植物保护工作,加强植物保育、种质创新、繁育技术等研究,高标准、高水平做好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建设,助力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深度发展,以高水平科技助力绿美广州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