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业链、创新链如何融合发展 2023年07月19日  王鹏 岑聪

  制造业立市系列谈

  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突显了广州力推实体经济和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信心和决心。随着“制造业立市”的提出,广州着力推动“3+5+X”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其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和创新链高质量融合发展,不仅能有效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从源头增强广州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还能全面激发产业创新活力,驱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对构筑广州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引领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深挖与推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赋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目前,广州人工智能企业集聚态势初步呈现,在语言识别、图像识别、无人机、智能家居等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2022年前7个月,全市已推动云从科技、信邦智能等5家人工智能企业上市,推动合作银行为590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制造业企业提供超28亿元信贷支持。已建成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拥有6个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创新资源集聚力与创新策源力。

  广州应通过人工智能继续赋能制造业企业,推动其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一是提升传统企业数智思维与意识,强化数据要素对传统企业赋能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数据要素价值,重视数据资产,释放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价值,从而在需求端拓宽人工智能应用范围。二是深入挖掘更多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制造业深度结合。通过引导与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广州传统制造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帮助传统企业建成一套系统、务实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三是加快建立规范统一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标准。针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专业性强、多样化程度高、定制化要求高等推广应用难题,加快顶层建设和推广标杆性应用场景及示范应用。

  鼓励搭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交流平台,推动共建互联互通生态圈

  广州在先行先试加速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广州实体经济基础扎实、产业体系完备,除涉及采矿的6个行业大类外,其余35个行业大类均有企业布局。另一方面,广州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应用范围广、成熟度高,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1年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率”达44%,87%的制造业企业拥有智能化设备,70多个企业项目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领域创新发展工程、试点示范等。

  广州应继续加大数产融合步伐,推动共建人工智能和传统制造业共生平台。一是优化数据治理体系,推动行业间数据流通。以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为契机,深入探索构建高效、有序的数据流通模式与可执行度高的数据监管条例。二是以场景化应用需求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传统产业抱团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间融合聚合,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进程。三是拓展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合作对接渠道,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开放。通过支持举办高水平人工智能场景活动等方式,形成产业协同发展共识,进而促进场景创新加速应用。

  完善制造业技术研发综合体系,构筑人工智能智力集聚创新高地

  在制造业研发实力方面,广州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创新成果丰富,专利数量全国排名第六,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量全国排名第四。在创新人才方面,广州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人才储备雄厚,发明工程师、国家级人才和技术人员均位全国前列。突出的研发能力与丰富的创新资源,为广州制造业数字技术创新链延伸、迭代提供了强大的活力与动力,为人工智能产业链和创新链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广州应继续完善制造业技术研发综合体系,打造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智力资源创新高地。一是提升人工智能应用研发能力,加强制造业创新应用效能。充分发挥广州实体经济规模优势,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的良性互动。二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整合,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创新生态。依托广州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主体交流合作与开展联合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与创新链彼此融合、共同升级。三是构建多渠道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和集聚发展体系,系统提升制造业综合研发和创新能力。坚持引培并举提升广州人工智能领域高、精、尖人才储备,补充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所需的复合型制造业人才,助力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鹏系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岑聪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