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步履不停。新质生产力正撑起广州工业的“脊梁”:瞄准万亿“智车之城”,广州汽车“稳底盘”;传统产业换道超车,切入“新赛道”;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激活“新业态”……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于年内首次转正,一大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显示器等产品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之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跃升。站上崭新的起点,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产业体系,奋力实现2024年经济新“跃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方圆、张露、周伟力
图/受访者提供
稳住“基本盘”:
广州“智车”“大珠小珠落玉盘”
国内每生产约9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广州。当下,这座名副其实的“国内汽车第一城”正筑牢根基、向“智”冲刺。
2023年的最后一天,广汽埃安宣布全年累计销量超48万辆,同比增长77%。而在2023年12月28日,埃安新能源汽车品牌累计产销已突破百万辆,成为全球最快破百万的纯电品牌、新能源汽车品牌。
如今,走进广汽埃安第一智能智造中心,生产线上,工程师和智能设备无缝连接、配合无间,既高效,又低碳。铝和钢两种截然不同材质能够一次性焊接、铆合或压铸在一起,生产链条大大缩短、人力成本明显减少的同时,品质却大幅提升。
广汽埃安只是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广州“智车”另一个主角,小鹏汽车2023年累计交付超过14万辆,同比增长17%;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等合资车企也正向“电动化”加速转型。
“多极化”赋能下,2023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多功能乘用车(MPV)实现产量分别增长1.0倍和27.1%。广州新能源汽车2023年全年销量有望超过65万辆,创历史新高。广州汽车“稳”的根基正在夯实。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整车制造+供应链+智能网联”有机互动、互补、互鉴,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生动场景。
广州汽车“进”的力量正在积累。过去一年,立昇科技研发生产项目一期正式启动,达产后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广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因湃电池工厂正式竣工投产,夸克电驱快速量产,广州新能源汽车就此进入电池电驱“自研自产”新阶段。
广州汽车“立”的态势正在形成。上月初,广州产投与中国银行、广汽集团联合发起设立目标规模300亿元的广州新祺智联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为100亿元,主要投向新能源电池、能源生态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项目。汇聚资本的力量,2023年2月宣布成立的两只总规模2000亿元的母基金频频出手,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带来不竭动力。
广州汽车“拼”的干劲正在增强。去年12月22日,广汽集团率先公布2024年产销目标——“努力争取实现10%增长目标”。今年1月1日,小鹏汽车X9在广州塔下上市,新年第一天便“开工”。新的一年,伴随广汽埃安第三工厂、泰国工厂投产,充电和补能网络将再升级。
瞄准万亿“智车之城”的发展目标,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再到智能网联,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乘势而上,不断夯实广州经济的基本盘。
“广州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表示,一是发展迅猛、多路开花,齐头并进,目前广州新质生产力发展迅猛,有不少产业规模已达或超过百亿元级水平;二是整体优势凸显,有密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和发达的产业链筑基;三是各区目标一致,争当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
切入“新赛道”:
传统产业“创”和“闯”出跃升大道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在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依托科技创新,传统产业突破瓶颈,向“智”跃升。
在黄埔区西基岛,广州建筑属下的湾区制造工厂机声隆隆。厂房内,一个个模块化建筑(以下简称“MIC”)模组单元整齐划一,正等待发往香港,组装成为一座高达120米的超高层建筑。
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高级进阶”,MIC将浇筑、装修、装饰、管线安装等大量现场施工挪进工厂,现场只需将建筑模块吊装、对接,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减少了70%的人力,精度控制也从原先的5~10厘米缩短至5毫米之内。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看,MIC实现了‘在工厂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在现场搭积木一样建房子’,成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为广州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广州市建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湖清表示,2024年将力争全年实现装配式建筑产值规模150亿元,带动完成工程总包产值600亿元。
广州真金白银力撑“技改”。2023年前10个月,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大幅增长26.2%。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支点”,“创”和“闯”出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广州轻工集团旗下一家拥有60多年食用糖生产历史的老牌制糖厂,广州华糖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糖”)仅用“一张网”就统筹了全流程生产,生产效率、协同效率分别提升20%、15%,实现了数字化业务全覆盖。
去年年初,华糖公司智能立体仓和原料仓扩建项目竣工并实现全自动化流程,运转效率提高2倍,仓储率提升了3倍,自动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未来结合企业发展,我们会持续加大技改投入,计划2024年投入约3000万元,推动公司真正走向全面数字化。”广州华糖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华表示。
如果说技术改造是行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密码,产业结构转型则是企业抢抓制造业新赛道的重要抓手。第134届广交会上,虎头电池首次亮相的户外液冷储能机柜、储能集装箱等工商业储能产品成了全场“显眼包”。
瞄准全球对可充、锂电、电源储备等能源需求的变化,这家“广州老字号”正从传统光电产业向锂电、储能等新能源赛道转型。“我们与国内锂电池行业领军企业合资打造面向全球、集产销研服一体化的储能新能源企业,顺利切入储能产业。目前,首个产业园区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已经完成。”虎头电池国外销售总监吴艳表示。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看来,新质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要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二是要有科技创新的引领;三是要达到全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即投入最少、产出最大、效益最好,“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
激活“新业态”:
新一代信息技术种下未来生态
头顶“创造未来”光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孕育着无限的产业融合和重组可能。近年来,广州提前谋划,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工业机器人、显示器、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3.8%、33.1%、32.6%和19.6%。
立足于长远,着眼于未来,奋力于当下。
作为全市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只扎实走好眼前路,更要蓄力未来“新业态”抢占先机。然而,打造未来“新业态”欣欣向荣之景并非一日之功。要想“枝繁叶茂”,厚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沃土”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广州市重点产业链之一,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发展,具有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特殊使命。在人工智能产业浪潮下,广州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在黄埔、天河、番禺、南沙等区初步形成集聚区。其中,包括全球最具应用影响力的超算中心之一的广州超算中心和入选科技部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的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
拥有充沛算力资源后,芯峰科技开发建设的油气站场智能视频分析系统解决方案,实现站场视频监控由人工“被动”监测向智能“主动”监控升级;搞搞镇文化科技自主研发的AI灵魂画手,能够基于用户的词语输入或简单手绘,快速生成细致逼真的图像作品,解决从想象到实现的创作难题……基于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提供的算力和技术服务,各类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和产品纷纷涌现,为未来“新业态”注入澎湃动能。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链主企业作为产业链的“超级节点”,担负着产业生态集聚者的重任。除了下力气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外,为了充分释放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力,让丰富的应用场景赋能产业,去年12月,广州遴选10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和10个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这也意味着未来“新业态”正加速“成长”。
根越扎越深,树才能越长越盛。
数据、算法和算力正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根”,也是拉动新业态前进的三大“马车”。“我们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aiCore System,打造面向简单易用、功能完备、性能优异等优势的数字底座。”广电运通研究总院院长田丰表示。到底有多大效用?他进而举例来说明,一个需投入人数35人、项目周期16个月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使用数字底座的技术组件后,整体工作量大幅降低,研发人员投入可减少43%,项目开发周期可缩短31%,整体研发成本能节省60%。
夯实底座,广州产业投资向“新”而行。2023年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其下属的6个行业中,5个行业投资增速都达两位数,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两大重点行业投资近两年持续保持“快跑”态势,同比分别增长14.2%、23.8%。
底座更稳,生态更繁荣,未来更可期。
“广州要做新质生产力的领头羊。”魏建国表示,对广州来说,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它必然会在未来5至10年形成十万亿级的大工业群,也是产业发展、创新体系的布局所需。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将大有可为,也能将目前广州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提升到国际化一流水平。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广州市首批“民营领军企业”广电五舟的董事长谢高辉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紧跟信息产业技术的变革浪潮,将加大在广州的投入,建立新的生产研发基地和全国总部,并争取未来三年能够迈上50亿元产值的新台阶。”他说。
“当前,广州已经具备让新质生产力走在全国前列的多项条件,下一步要做好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魏建国建议,广州应尽快制定出台市级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集中力量、统一调度,全市各区优势互补,防止形成同质化,形成全市强大的生产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要更多地与港澳、深圳、佛山、东莞等地优势结合起来,在创新、金融、人才、对外开放等方面形成一个整体;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支持和深度布局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