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的管理、教学模式及内容偏重于小学阶段,直接向幼儿传授小学阶段才应该接受的具体教科书知识。
说到这里,笔者不由得想到热播剧《三十而已》中对于顶级幼儿园的描绘。进幼儿园,小朋友和家长双双面临入学面试,两三岁的孩子,不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深厚功底还进不了幼儿园——用外语作自我介绍,解答“三个小朋友,六颗糖怎么分”的算数题,还要清楚我国首都在哪里……更别提课余学习高尔夫、马术等作为特长“加分项”。当然,影视剧难免有戏剧化、夸张化的成分,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幼儿园“小学化”给孩子和家长带来的巨大压力。
幼儿期的孩童本应在快乐游戏和活动中探索未知和神秘的世界,这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简单粗暴的“小学化”,只看到了向幼儿“灌输”知识的好处,却忽略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探索性学习,能够转化成对其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鉴赏能力、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全面的开发。如此片面的教育观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幼儿失去了学习探索和创造的机会,得不偿失。
遏制“小学化”之风并非凭空而起,各地有关部门也早已为解决这一问题探索路径。早在2018年7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展开专项治理。政策有了,为何仍有幼儿园在“小学化”之路上愈行愈远?
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这些治理工作在规范执行上难以严操作、动真格。“松网”之下,难免有漏网之鱼。而当个别幼儿园形成示范效应,家长们的急功近利、好胜之心便难免被点燃,其他幼儿园即便自身不蠢蠢欲动,也可能被家长“逼上梁山”,开展相关课程。
就此次一审稿看,“对幼儿园处以最高20万元的罚款”的规定无疑是重磅警告。这样的严要求、高标准将为幼儿园敲响警钟,让园方看到违规“小学化”将带来真金白银的损失,这将助力这一问题早日实现标本兼治,让幼儿们重新拥有天真烂漫的童年。
(许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