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立法先行。
广州市立法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聚焦改革痛点、发展难点、创新堵点,逐个攻破;关注新质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保障,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立法精细化、精准化、精品化水平,以法治支撑助推高质量发展破题开路、加速奔跑,充分点燃“法治引擎”,激起澎湃的发展新动能。
文/魏丽娜、肖季业
向新而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制度保障,广州积极为创新发展立“赋能之法”。《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广州市数据条例》于2025年2月28日同日施行,为智能网联汽车“跑得更快”、低空经济“飞得更高”、数据要素“用得更好”提供了国内领先的制度支撑。与此同时,《广州市人工智能发展促进条例》《广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条例》等也已进入立法快车道,旨在集中资源攻关核心技术、培育优质企业、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抢占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向优而立: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广州以高质量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制定出台《广州市南沙区港澳专业机构和港澳专业人士执业实施办法》,保障港澳专业机构和港澳专业人才在南沙区便捷有序执业,推进粤港澳三地专业管理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助推专业服务领域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制定出台《广州市珠江游管理办法》,聚焦城市形象提升、管理秩序优化和水岸资源整合,打造“世界级水岸观光旅游目的地”,为市民游客呈现魅力广州、科技广州、精彩广州的新体验。
推动出台《广州市政务服务条例》,围绕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作出针对性规定,为政务服务的全面提质增效消除瓶颈、疏通渠道,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向实而立:绣出城市治理新画卷
城市治理关键在“细”,落脚在“实”。广州以立法推动城市“绣花式治理”,针针“绣”在实处,“绣”出城市发展美好蓝图。
全省率先探索推动政府区域协同立法项目《广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与佛山、东莞、中山、清远等城市共同推动珠江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海洋产业发展。推动制定《广州市燃气管理条例》,覆盖规划建设、经营服务、使用安全、应急处置全链条,守护城市“生命线”。推动制定《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科学应对城市内涝与水生态退化,为破解“城市病”出实招,助力建设宜居、韧性、节水型低碳城市。加快修订《广州市南越国遗迹保护规定》,聚焦合理利用和严格保护,推动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
为民而立:书写民生幸福新答卷
立法为民,法贵惠民。广州聚焦百姓所盼、民心所向开展立法,交出了一份写满民生温度的立法答卷。推动出台《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多途径多层次回应人民群众矛盾纠纷化解需求的现实需要,以法治思维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制定《广州市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条例》,梳理分析12345政务服务热线诉求数据3000多份,顺应教育改革亟需、回应社会公众期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推进与城市定位相匹配、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的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提供法治保障。
聚力而立:拓展民主立法新场景
地方立法,根基在民,血脉在民。广州积极拓展渠道,察民情、解民忧,构建贯穿立项、起草、审议全过程的立法公众参与模式,畅通网络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公众代表座谈、听证等常态化渠道,在国内率先打造政府立法与政策制定公众参与中心、政府立法听证中心,让立法工作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和联络站持续扩容提质增效,2025年确定第三批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49家、联络站2家,包括镇街、村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商会、高等院校以及律师事务所等,构建覆盖更广、参与更深的立法“民意直通车”。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