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始终是发展的核心坐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并非新提法——早在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投资,一种经济行为,意在以投入获取收益并实现财富增值。投资于物,是对物质资源的投入,基建、产业、工程等有形之物均在此列;投资于人,则是把资金、资源服务于人,投向就业、医疗、教育、养老、育儿等民生领域。长期以来,对“物”的投资立竿见影,极大推进了经济起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何以突出投资于人?
源于底层逻辑——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人是第一位的。人是消费的主体,是创新的源泉,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绝非“物的堆砌”,而必须落脚于人的发展。“十五五”时期,将更多资源“直给”到人,正是植根于深厚的民生情怀,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
源于发展所需——全会将有效需求不足列为“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的挑战之一,将扩大内需明确为战略基点。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意味着以资源投入和要素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须深度调整。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传统“物”的投资边际收益递减;与此相对,投资于人的乘数效应愈发凸显,蕴含巨大的经济潜力。再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审视,投资于人也是为未来发展蓄力,将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提供关键支撑。
那何以强调“紧密结合”?
因为“物”是手段和基础,“人”乃根本和目的。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非对立的概念。投资于物,最终目的是人;物的积累,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强调投资于人,也并非要摒弃对物的投资,而是强调协同联动。说到底,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是辩证统一的,具有外在的协同性和内在的一致性。二者紧密结合,让物的增长服务于人的发展,让人的进步反哺物的升级,如此才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二者紧密结合,是“投资理念”的变化,更是发展逻辑的更新;是更有温度的投资观,也是更具远见的发展观。我们要深刻认识、牢牢把握其丰富意蕴和实践要求,着力改变发展方式、思维方式,将见物更见人的意识深植于观念深处,落脚于各类政策、部署与行动之中。以广州为例,既推进城中村改造、旧楼加装电梯等“物”的投资,也大力发展社区养老、银发就业等“人”的服务,实现物的升级与人的进步双向奔赴,必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新动能。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蕴藏的“回报”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