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驾驶已在广州市南沙区深耕多年。
现代化 广州话11
南海之滨,科创浪潮风起云涌;珠江之畔,未来产业拔节生长。
近年来,从“梦想”号扬帆远航,到冷泉生态装置、人类细胞谱系设施落地建设;从商业火箭发射服务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到成为全国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的城市。广州科创实力不断攀升,在抢占全球科技前沿、抢滩未来产业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当前,广州正在加快打造活力创新轴,这是全市创新资源的集聚高地,汇聚全市约30%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51%的高新企业和74%的独角兽企业,这条活力创新轴“够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通讯员穗科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通讯员刘伟
够姜
小辞典:形容有胆量、十分勇猛。
广州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将优化构建“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结构。
锚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核心功能,广州发力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新材料、大数据等科研领域,创新招式十分“够姜”,敢拼敢闯蹚出新路子,点燃广州的科创之火。
在“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中,广州排名全球第八。今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广州构建以广州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湾区国创中心)为引领的“2+2+N”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全国唯一集齐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一项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广州,彰显不断提升的城市科创地位。
去年批复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赋予了广州“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核心功能定位,明确将优化构建“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结构,其中,“一轴”即活力创新轴,提出优化“一芯两翼”的空间结构。活力创新轴汇聚全市约30%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51%的高新企业和74%的独角兽企业。在广州的活力创新轴上,两项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装置和人类细胞谱系设施,今年相继启动建设。冷泉生态系统装置总工艺师冯景春告诉记者,该装置涉及生命起源、海工装备,海底能源、大数据、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未来,广州将会利用装置,开展相关国际大科学计划。
细胞谱系设施副总指挥陈捷凯告诉记者,建设细胞谱系设施,将构建“数字生理人”,大大提升新药、新疗法的研发效率,未来将成为我国抢占生命科学战略制高点的关键举措。
在强大的科研实力助推下,近年来,广州的重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猛团队首次发现临界温度在液氮温区的镍基超导体,引发全球物理学界关注;广州国家实验室牵头研发的全球首个抗甲流PB2靶向药物昂拉地韦片获批上市,为全球流感防控贡献“中国方案”;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全球首次报告在猪胚胎培育出持续跳动21天的人源心脏,为器官移植带来希望。一系列高水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巩固和夯实了广州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一线城市地位。
双引擎
广州采取“核心科技驱动战略产业,六大赛道布局未来发展”的策略,以生命科学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核心技术,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广州正构建“传统产业筑基、新兴产业强链、未来产业抢滩”的立体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版图,采取“核心科技驱动战略产业,六大赛道布局未来发展”的策略,以生命科学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的“双引擎”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强大的生命科学为基础,广州已形成国内领先的“研发—临床—制造—应用”生物医药与健康全产业链生态,集聚企业超6500家,其中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23家上市企业,新药与医疗器械注册批件年均增速超25%,持续输出“创新药械中国方案”。广州国家实验室研发的8款药物、疫苗相继上市;大湾区国创中心研制国际领先的基于兆电子伏超快电子衍射与成像的高端商用电镜仪器;康方生物双抗新药依沃西疗效数据超越国际“药王”K药;百济神州抗癌药替雷利珠单抗国内获批14项适应证;香雪生命科学TCR-T药物纳入国家突破性治疗品种。
广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动能同样表现强劲。目前已建成“通智超”综合算力体系,通用算力3.1万P、智算超1万P、超算145P,公共算力中心二期200P国产算力投入使用。在强大的算力支持下,琶洲等4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领跑全省,云从科技等21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如今,通过“人工智能+”行动,广州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正加速发展,覆盖汽车、纺织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希音、致景科技等平台型企业也抢抓机遇,进入发展“快车道”。
隐形冠军
得益于广州打造的“创新雨林”环境,“隐形冠军”企业加速崛起,正加速汇聚成“科创丛林”。
如今,广州六大未来产业企业数量超2000家,相关领域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产业成果层出不穷,还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在多个科研领域突围“卡脖子”技术。
在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广州拥有低空“龙头”——亿航智能、小鹏汇天、极飞科技,同时集聚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两大无人驾驶全球“巨头”;还成功研发7000米级国产化深海机器人、“探索6000”AUV(自主水下机器人)。无人工程制造领域,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提高生产效率达50%,树立全球标杆。
在具身智能产业,广州聚焦具身机器人“大脑”“小脑”关键技术,并加强原型机开发。广汽GoMate、小鹏Iron、高擎机电“小海”等产品在工业操作、服务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
在细胞与基因产业,广州围绕细胞治疗产品研发和基因编辑、靶向递送技术攻关,依托强大的临床资源和广州国家实验室、广州健康院、生物岛实验室等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体系,加速新药研发、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锻造创新策源力。
在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产业,广州以5G/6G和量子技术为双核,集聚艾佛光通、程星通信等一批掌握5G关键技术的企业,孵化培育国腾量子、芯跳科技等一批量子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建成全国首个6G太赫兹原型平台。中大形成4个国家级科研机构、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和1个中试基地联合支撑量子科技的开放式研发平台集群,华师建设核物理与核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省级创新平台。
在前沿新材料产业,广州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需求和具有未来产业意义的颠覆性材料研发,以广州纳米院、黄埔材料院等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引领,中国纳米谷、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广州云埔工业区等园区集聚,金发科技、天赐材料等17家上市公司形成龙头效应,儒兴科技、迈普医学、南砂晶圆等一批“隐形冠军”突围“卡脖子”技术,在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优势突出。
在深海深空产业,广州依托“梦想”号万米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装置等大国重器及66家顶尖涉海科研机构,打造深海国家战略支点。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攻克7000米级深海机器人(ROV)核心部件国产化难题,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90%。深海智人公司自主研制3000米级深海机器人“凤凰座600”出口中东,成为国内唯一成功商业出售深海机器人整机的民企。深空领域,中科宇航实现年产30发火箭能力,“力箭一号”系列火箭已将63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为发展好六大未来产业,广州将形成“一领域一专班”的工作机制,建立企业、平台、项目、人才、招商“五张清单”,跨部门协同资源调配,着力打造“技术突破—战略协同—生态支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通过一组科研“组合拳”,激活创新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