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埔区志愿驿站已风雨无阻运营16年。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
文/信息时报记者崔小远
9月27日,“激情十五运 活力大湾区 文明伴我行”暨《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五周年主题宣传活动在广州大学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举行。这场融合多元元素的嘉年华,既生动传递文明理念,也为《条例》五年实践写下鲜活注脚。
自2020年10月1日《条例》施行以来,五年间,法治力量推动文明从“纸面规定”变为“日常习惯”:路口礼让成风景、餐桌节约成风尚、社区和谐成常态。如今,广州不仅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更率先摘得全球首批“灯塔城市”、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48个先进典型近期捧回“国字号”文明荣誉,文明的种子在羊城大地生根发芽,绽放出满庭芬芳。
见行见效——文明成果浸润市民生活,细微之处显温度
五年来,《条例》的实施让广州的文明变化可感可触,从交通出行、餐饮消费,到社区居住、公共环境,再到网络空间,每一个生活场景都在发生着“文明升级”,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更切实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交通文明“礼”先行:“车让人、人守规”成街头常态
早高峰的天河路与体育西路路口,车流如织却秩序井然。司机主动减速礼让过马路的学生、白领,没有急促的鸣笛,更不见加塞穿插。公交司机停稳车辆后,耐心等待行动不便的乘客坐稳再起步。这生动的一幕,正是《条例》交通规范落地的缩影。《条例》明确要求,驾驶车辆至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行人正在人行横道通行时,应当停车让行。2025年1月,市交通运输局更修订《广州市公共汽车电车行业服务规范》,将“礼让斑马线”纳入驾驶员核心要求,用制度为交通文明“加码”。如今,“车让人、人守规”已成为广州街头的常态,文明交通的“温度”,藏在每一次平稳的停车、每一次耐心的等待里。
餐饮消费尚节约:“公筷公勺光盘行动”成餐桌新风
“您好,您一共有3人用餐,推荐点2荤1素,不够再加?”在广州一家粤菜馆,服务员主动提醒顾客按需点餐;餐桌上,公筷公勺整齐摆放,餐后打包的市民越来越多。这是《条例》倡导“光盘行动”后,广州餐饮市场的新变化。
围绕“制止餐饮浪费”,全市星级酒店率先推广可降解餐具,商家纷纷推出“小份菜”“半份菜”,菜单上清晰标注菜品分量与建议用餐人数。市民也积极响应,家庭外出就餐不盲目追求“排场”,主动选择小份菜;外卖点餐不被“满减”“折扣”诱导过量,剩余餐食自觉打包。“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已深入家庭,从餐厅到厨房,“光盘行动”成为广州餐饮消费的新风尚。
社区居住更舒心:“环境焕新、邻里互助”成生活日常
“以前小区路面坑坑洼洼,现在不仅路平了,还多了小公园,饭后散步别提多舒服!”花都区旧人大小区居民徐阿姨,说起小区改造后的变化满脸笑意。这个有30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如今住宅楼粉刷一新,线路管网规范整齐,休闲小公园里老人下棋、孩子嬉戏,一派祥和景象。《条例》实施以来,广州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同时针对“老大难”问题加强治理,社区环境显著改善。更可喜的是邻里关系的变化。番禺区“金牌献血者”冯日初累计献血349次,用善举带动社区互助氛围;黄埔区“中国好人”李桂泉15年扎根社区,为老人理发、给环卫工人送凉茶……如今,“住得舒心、邻里暖心”成了广州社区文明的真实写照。
公共环境更整洁:“垃圾分类、精细保洁”成城市底色
走进荔湾区永庆坊,青石板路上不见垃圾纸屑,分类果皮箱干净整洁,环卫工人推着轻便清洗机,细细擦拭人行道上的污渍——即使在游客密集的景区,这里依然保持着清爽整洁。这背后,是《条例》与垃圾分类政策的协同发力,也是广州“绣花式”环卫管理的成果。
五年来,广州通过“垃圾分类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让“分一分”成为市民习惯;针对教育、医疗、酒店等行业开展源头减量专项行动,推广可循环物资替代一次性用品。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更将打造“碳中和全运会”,让比赛场馆变“分类课堂”、参赛选手变“绿色使者”。如今,广州乱张贴、乱涂写现象大幅减少,“门前三包”落实到位,街巷里的“净”,为城市文明添上了最鲜亮的底色。
网络空间更清朗:“文明上网、理性发声”成数字共识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发言要讲文明、守底线……”在荔湾区金花街陈家祠社区,网红商铺店主们正向顾客发放文明上网宣传卡。这是广州组建“网络守护联盟”、净化网络空间的创新实践。
《条例》倡导文明上网,打击网络谣言与暴力。五年来,广州积极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活动,邀请律师、警官等广泛讲解网络安全知识,通过多元举措净化网络空间。“穗好办”APP开设网络文明专栏,引导市民理性发言。如今,“文明上网、守护清朗”成为广州数字空间的共识,让网络环境更健康、更温暖。
广州实践—— 多元合力筑体系 创新服务显担当
广州在《条例》实施过程中,立足城市实际,探索出“部门协同、榜样引领、阵地赋能、全民参与”的特色路径,通过多维度发力、多主体联动,让文明建设既有“制度保障”,又有“情感温度”,形成了具有广州辨识度的文明创建模式。
多部门协同,织密文明“保障网”
广州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城管、交通、市场监管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以精细化管理推动文明建设落地。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多部门联动解决“管线杂乱”“停车难”问题;在交通治理中,智能设备与人工劝导结合,让“礼让斑马线”落到实处;在环境整治中,“分片包干”责任制确保每一条街巷有人管、有人护。这种“协同管”的模式,让文明治理更精准、更高效,为城市文明织密了“保障网”。
榜样带头行,点亮文明“星火灯”
广州注重挖掘和宣传先进典型,以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凡人善举,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围。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着好人好事,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充盈每个角落。截至目前,广州共培育选树全国道德模范7人,超过全省半数;推荐评议“中国好人”191人,位居全省第一。通过宣讲报告会、短视频展播等形式,这些榜样的故事走进社区、学校、企业,让“学好人、做好事”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凡人善举汇聚成照亮城市的文明之光。
阵地“活起来”,打造文明“加油站”
广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探索出多元融合的宣讲路径。通过文艺赋能、视频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借助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创新“宣讲+情景剧”“宣讲+山歌”“宣讲+快板”等表达形式,让市民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广州31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明宣传“活”起来。
五载耕耘,《条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市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公共文明指数持续上涨,地铁静音、路口礼让、餐桌公筷等“小文明”,已成为广州最鲜明的城市“标识”。
文明建设没有“终点线”。广州将继续深化条例实施,针对文明创建中的薄弱环节精准发力,不断创新文明实践服务内容,让法治精神与文明理念更深融入市民生活,让“每一次礼让、每一次节约、每一次互助”的小行动,汇聚成城市文明的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