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展将持续至明年1月4日

南越王博物院展出岭南“压箱宝”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29日 卜松竹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南越王宣)“看见岭南——广东省‘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展”于昨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展出,将展至2026年1月4日。

  展览汇集了1990年以来广东省11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省内重要遗址的361件/套文物,按时间线索,分为“岭南祖地”“文明进程”“融合之路”“潮舶千年”四个部分,串联起岭南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从考古的角度,阐释岭南文明,以考古发现,展现岭南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1958年在韶关曲江狮子山岩层中发现的古人类头骨,被命名为“马坝人”,距今约12.9万年,是华南地区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这一“最早”的记录至2014年被新的考古发现打破,位于云浮市郁南县的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是广东首次发现并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旷野类型遗址,将本地区人类活动历史从距今13万年左右提前至数十万年前,是目前广东已知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空白。

  本次展览展出多件距今一万至数十万年前不同类型的石器,以及与古人类猎食相关的动植物遗存,还原广东早期人类的生活图景。同时展现考古工作是如何建构岭南起源,为华夏探源、解读“何以中国”提供岭南注脚。

  秦汉帝国的经营,是岭南作为帝国南疆被初步开发、纳入中央王朝统治体系之始。这一时期,岭南与海外的交往日盛,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蕃禺(今广州)作为南海郡治、南越国都、汉代全国九大都会,奠定了岭南两千年中心地的历史地位。以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为代表的南越国考古发现,为广州古城蕃禺的定位提供重要线索,也为认识秦汉之际岭南中心都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和海外交流,提供了诸多证据。

  本次展览在展出多件出水文物以外,着重展示了广东水下考古的技术与成就。中国水下考古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历经技术探索、方法革新到国际引领的跨越式发展,而广东作为海洋大省,凭借“南海I号”“南澳I号”“南澳II号”等标杆性沉船遗址考古项目,始终处于这一历程的核心位置,既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成长轨迹,也以创新实践推动了学科体系的完善。

广州日报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A7南越王博物院展出岭南“压箱宝” 卜松竹2025-09-29 2 2025年09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