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一家服装批发店,从“夫妻店”起步,生意越做越大,目前不少产品远销海外。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何钻莹
在广州,街边的猪脚饭店、社区里的奶茶铺、刚起步的服装工作室,都藏着一份不甘平凡的创业梦想。广州人口流量大、市场空间广、消费能力强、经济活力足,为个体工商户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土壤。这里始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助力一个个“小个体”实现“大梦想”。
为“小个体”降低转型成本
“之前办执照要来回跑好几趟,现在手机上点一点,‘AI帮办’,很快就能搞定!”广州黄埔骄阳创界网络部的陈挂华说。“数据跑腿”“一网通办”“政策上门”,广州用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为个体户抢出宝贵的创业时间,让“想干事”的人更快“干成事”。
2022年从互联网大厂辞职后,刘家平和合伙人一起创办了骄阳创界,为中小企业和个体户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于餐饮、零售这类轻资产行业,技术门槛和成本一直是发展的“拦路虎”。大企业开发一个点餐小程序动辄十几万元,加上后续维护,让许多小老板望而却步。如今,骄阳创界专注开发功能精简、贴合实际需求的小程序,年维护费仅需七八千元,无需再专门聘请工程师,也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
“我们服务了五六百个客户,从沙县小吃、台球馆、咖啡店到奶茶铺,每个店铺都有不同的需求。”刘家平介绍,很多店都是“夫妻店”,对成本控制非常敏感,但也愿意通过扫码点餐、线上预约、小程序下单等方式提升服务体验度。因此,骄阳创界提供的技术方案适配他们的需求,能用得上,还能用得好。
比如,他们服务的服装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年龄、肤色、喜好颜色,自动匹配推荐穿搭;台球馆用小程序实现比分记录、赛事报名;甚至一家小小的咖啡馆,也能通过技术手段记录客户偏好,提升复购率。广州活跃的商业生态,为众多个体工商户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通道。
从“夫妻店”成长为批发店
而位于天河区沙河的帛然服装店,是一家从“夫妻店”成长为产品远销海外的服装批发店。
2000年,应梅珑和妻子来到广州十三行做服装批发生意。最初做服装批发,品牌意识不强,每隔两三年,应梅珑就给自家的店换品牌。2008年左右,他从十三行拓展至沙河,开了几家分店。2010年前后,他将产业链拓展至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2014年,他开始接触网络销售,开起了初代的网店。2016年,他试水淘宝直播,“我们几乎是最早一批接触直播的服装商家,摸索着前行,到了后来直播带货迅猛发展,我们已经有成熟的经验。”也是同一时间,他打造了几个独立品牌。
2020年,线下销售受到大环境影响,应梅珑全力拓展直播带货销售渠道,还组织了很多小商户开拓直播销售方式,畅通销路,生意稳定。
这些年,应梅珑还主动开拓海外市场。在他看来,这十年间,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前他仿韩国服装的版型,现在国内设计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广州时尚慢慢崛起,韩国的店主都直接来他的店里买货。他也在全国多地布局了档口,甚至在海外布设了直销店,通过常年合作的客商,其产品不仅销往国内,还销向日韩、东南亚以及欧洲市场。如今,外贸占了他生意总量的四成左右。
从“夫妻店”成长起来,他一再提及,广州这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让他看到了发展前景,“广州不仅市场环境好,创业成本也相对较低,吸引了五湖四海包括我在内的创业者、设计师,我也将继续扎根这座城市,扎根这个行业,谋求更大的发展。”